第一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1版
暇满难得的人身就像如意宝,应加以护持。
一
无暇很可怕
应了知,断缘心八无暇及暂生缘八无暇,在我们的相续中如果具备了其中一种无瑕,那么就好比自己拥有18只绵羊会被豺狼一只一只的吃掉。所以要再再地观察在具足18种暇满难得人身的基础上,是否还有断缘心八无暇和暂生缘八无暇?
二
总摄断缘心八无暇
1、定义:在《前行备忘录》中阿琼堪布说:当自相续和解脱遍知的道相违背,出现任何一个无暇,那么三菩提的苗芽就会凋谢,乃至于离开解脱的种子,这就叫断缘心八无暇。
2、过患:断缘心八无暇一旦产生,如失毁戒律、失毁誓言等,就会毁坏我们修行解脱道的种子。
3、自观:要再再的观察自己,有没有失毁戒律、失毁誓言等,令自相续中产生了断缘心八无暇。如果有,就应再再地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让自己远离八无暇。如果相续中暂时还没有产生断缘心八无暇,也应再再地祈祷上师三宝,让自己的相续永远都不要产生断缘心八无暇中任何过失。
三
分说断缘心八无暇
1、为今束缚
(1)有些修行人
1)被财产束缚,无法真正趋入到修行的行列中,就是因为看不破今生,被今生中的财产所束缚。
2)被亲友束缚,贪执子女、亲朋好友。
3)被受用束缚,在自己一生中非常辛劳,但只是为了世间的利益辛勤劳作而散乱度日。
(2)世间人
世间人相续中没有生起大乘佛法的正知正见,不懂佛法殊胜利益的时候,很容易被今世散乱的因缘所束缚,而没有时间修法。
(3)大德
古代的高僧大德及真正的修行人了知世间人所贪执的对境,世间的财产、子女、亲属等,其实都没有实义,不会为之牵绊,会毅然而然舍家到深山寂静中去修行,从而在相续中真正地获得了证悟。
(4)正反劝看破
1)正说:真正看破世间的财色名食睡等贪执的对境,就会舍弃,并且腾出时间来修行正法。
2)反说:自己不具备辨别精华与非精华取舍的眼目,很难以对名声、财产、子女、亲朋好友舍弃。
(5)智者见解
不仅在佛教中,即使是世间中稍微有些超脱的人,会明了一切没有实义,也不会被世间的名利所束缚。
引寓:《庄子》有一则“蛮触之争”的寓言中说,有两个国家分别为触氏和蛮氏互相打仗,血流成河,而这两个国家只有蜗牛两个犄角一般大,左犄角是触氏,右犄角是蛮氏。
自古以来,不论是国家之间、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为了一些利益会挑起争斗,乃至于一个家庭中,人和人之间也会发生毫无意义的争斗,被今世的一些名利所束缚。
(6)劝导修行者
作为大乘的修行人,自己的眼目不要局限在世间的名闻利养上。否则,口头上自称是大乘修行人,但实际上没有真正趋入到大乘的解脱道中。
(7)对治方式
1)《前行备忘录》中,阿琼堪布讲到:务必要念及无常四际所摄的弊端。无常四际在汉传的律部中也提到过,我们被今生的贪执所束缚,可以通过忆念无常四际做真实对治。
2)无常四际:即生际必死、高际必堕、聚际必散、堆际必倒。
3)《律本事》中有一则公案:佛陀在世的时候,当时在舍卫城有四个商人,他们各有不同的喜好,有喜欢积财的、有喜欢建筑房屋的,还有喜欢忙于亲朋好友的交往,有一个商人喜欢沉迷在养生术中。针对这四位商人各自不同的执着和喜好,佛陀为他们宣讲了教言:“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离别,有命咸归死。”
4)自观对治:我们能够有这种智慧眼目,通过善知识的开示,针对自己被今世所束缚的种种弊端能够横下心来去对治,也能从一种无瑕中获得解脱。
5)反说道理:尽管善知识再再跟我们宣说被今生所束缚的道理和舍弃今生的对治方法,但是没有融入到自相续,依然是我行我素,被今生所束缚,成为自己在阿赖耶识中种下的种子,那么在生生世世中都会成为贪执的习性,在六道中上下沉浮,而不可能获得解脱。
6)劝教:如果自己已经趋入到大乘道的修行中,应随学诸佛菩萨、高僧大德,并通过学修《入行论》及《前行》等佛法中的很多教言,以无常四际观想无常之自性,了知今生的一切没有实义,名利在世间中也没有价值,以对治被今生所束缚。
2、人格恶劣
(1)恶劣之相
一个人依靠宿世串习恶业的同行等流果,在即生中虽然具备了人身,但是性情非常的恶劣,嗔心极重,一触即发。人格上不会与人为善,处处所想的都是恶行周遍,想要害人、想要杀人等等。这样的人不要说修行佛法,在世间中可谓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没有人愿意跟这种人交往。
(2)例说辨析
1)例说:中国古代,在宜兴有一个人叫周处,他的性格中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备,极为恶劣。他所住的村子里的村民们视他为三害之一,一害是山上的老虎,二害是水里的蛟龙,还有一害就是周处。村里的人想方设法要除掉他,设计让他去除另外两害。村民们以为三害之间的恶斗,周处会有性命之忧。但没想到周处他首先把老虎给杀了,又入水中降服蛟龙,且三天三夜在水里一直没有出来。村民认为周处已经死了,于是,摆大宴、敲锣打鼓。但是,三天后周处降服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当周处看到村子里的人们不但没有悲伤,反而非常地欢喜、载歌载舞庆祝他已经死了,当下幡然自省,产生惭愧之心,改邪归正。与非常有智慧的人修行善法,而成为有所作为的善心人士,造福于世间。
2)大多数在秉性上有着与生俱来的害心,人格特别恶劣,会让人疏远,人见人恶,如果没有特殊的因缘,所作所为很难有长进,对自他都会带来种种的危害,这样的人就成为社会的渣滓,这种人即便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乃至于修行佛法,也很难获得真实的法义,难以转向正道。
3)大德之观:波多瓦格西对前来依止他的人,首先要观察他的人格,人格非常的恶劣,即便再聪明,他也不会摄受。这并不是高僧大德及传承上师们不慈悲,在世间中也是要有一种缘起,如果一个人的人格特别恶劣,没有前世的一些殊胜因缘,那么在即生乃至于生生世世中,必定会不断地造恶业,很难改变。
4)动物比对:动物界中的豺狼本性非常的凶残,表面装得贤善,但是它内心非常残忍。这种恶劣的品性是很难改变的。
(3)对治
1)有些高僧大德说:对治人格恶劣的人有一定困难,但是也并不是所有人格恶劣的人全部不予摄受。极个别人格恶劣的人,因宿世曾经种下善根,种性不错,在即生中通过殊胜的因缘,遇到具德善知识,并且依止善知识,通过同行道友的提拔、点醒,也会转为贤善。
2)反观自心:应反观自己,看自己的人格是否恶劣,不要认为在《前行》中所指他人恶劣、不好,唯有自己鹤立鸡群是唯一的好人。
实际上,凡夫人的心态,即便自己是个坏人,也会认为是别人不好。在佛法中,很多佛陀及高僧大德的教言都会让我们反观自心,智者经常观察自己的过失,愚者会观察他人的过失。
所以,我们每个人应善于反观自心,不要做人格恶劣的人。
3)藏地喻说:人格恶劣的人好比在口袋里装两个牛犄角,到哪里都在互相撞击。不能和别人随顺相处,会带来很多的麻烦。
4)总摄对治:人格恶劣,也是属于一种无暇之处,自己相续很难调柔,无暇修行,无法走入正道。如果自己人格恶劣,难以自我克制,就要再再地祈祷上师三宝,修持殊胜的金刚萨埵法门,忏悔业障。在即生,乃至生生世世的相续中祈祷人格的转变。
3、无出离心
(1)趋入佛法之因是出离心
在佛教中宣说了三恶趣及轮回的痛苦,即便是今生转生为人,人类也有生老病死等八种痛苦。而内心非常麻木,产生不了一丝一毫的畏惧感,这样就不能成为趋入佛法之因的出离心。
(2)大德开示
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大车疏》中宣说轮回痛苦的结文中以一个偈颂形容到:“虽已如是作开示,然却毫不生厌离,我心真如巨铁球,或如石头无有心。”
(3)不知取舍的过患
没有善恶因果的概念,不了知轮回痛苦的本性,那么必然会对即生中的一些福报贪之不舍,无法引生真正的出离心。没有真正出离心,趋入佛法的解脱道也是很困难的。
(4)大乘行者
作为大乘修行人,对一些基础的善恶因果及出离心等教言,一定要具体地去观想实修,通过看一些善恶因果的公案,以及佛陀的教言、上师的开示等,应对轮回真正产生厌离之心,懂得今生造恶业而没有修行,必定会堕入到恶趣。要了知恶趣的痛苦,真正产生畏惧心,那么很容易在即生中引发出离心。
1)公案
以前阿难尊者的几个外甥出家,没有产生真正的出离心,一直懈怠放逸,没有真正修行。后来目犍连以神通示现他们会堕入到地狱中感受难忍痛苦,而且油锅都已经现形,等到阿难尊者的这几个外甥死了以后,就会堕入到恶趣中被油锅煎煮。这几个外甥预知了这样的苦果,极为恐怖。通过目犍连尊者的神通幻现了他们在地狱中的受苦相,以至于他们每每过斋的时候,看到锅里的饭就吃不下去,当想到恶趣的痛苦境相,就会吐出来。
他们因此具足了真正的出离心,而成为真实的修行者。
2)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寺庙中都画着地狱轮回三界图,就会看到地狱怎么受苦、饿鬼怎么受苦、旁生怎么受苦等,就是为了有缘众生通过看到这个图,真正对恶趣的痛苦产生恐怖,由此而趋向佛法的正道修行。
(5)正反劝教
没有修行之前,因为自己没有宿命通,不了解恶趣的痛苦,在即生中会对今世非常地贪执,但是有善根的人通过善知识的种种方便善巧地摄受,也会对轮回的恶趣产生厌离之心。
1)公案正显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法秀禅师,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德,对没有真正趋入到佛法的修行人会非常严厉,毫不留情地直接呵斥。当时有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家叫李伯时,善于画马。有一次李伯时前往拜见法秀禅师,禅师非常不客气地呵斥到:画世间的散乱就已经非常不好,而你天天想马画马,那么你下辈子肯定会堕入到马胎中。李伯时极有善根,听到法秀禅师对他的呵斥,便从此痛改前非,不再画马,改画观音菩萨及佛像。与他同时代的黄庭坚也是极为了不起的才子,善文笔。虽然曾有串习般若的宿世因缘,但即生中尚未真正趋入佛法的时候,写了很多艳诗,为当时的世人所传颂。当他拜见法秀禅师的时候,也被禅师呵斥:枉有翰墨之才。黄庭坚戏语到:我并没有画马,不至于到马胎中。禅师回应到:“你以绮语拨动天下人的淫心,只怕将来要堕入地狱泥犁中,而不只是投生牛胎马腹而已呢!”黄庭坚听了极为悚然怖畏,于是,痛改前非,书写发愿文,戒色、戒酒,且精进修行,后来得到证悟。
解析:没有出离心,如果有宿世善根,通过善知识极善巧方便的呵斥或宣说教言,当真正了达三有的过患并产生怖畏之心,就会痛改前非,在相续中产生出离心,而趋入于解脱道。
2)反面辨析
如果是刚强难化之人,就算上师善巧呵斥、苦口婆心,也无动于衷。对轮回的本性、恶趣的痛苦,以及人道中苦的体性没有真实地认知,相续中没有出离心,那必然就断掉了趋入解脱道的因缘。
(6)对治方法
阿琼堪布说:了解三有的过患而真实产生出离心。
不怕相续中有过患,关键是要祈祷上师三宝,听到极为殊胜的教言,应反观自己的相续,不断地串习观想而引发真实的出离心。
4、无有正信
● 正信之重要
在很多的佛法经论中都讲到了信心的重要性。
(1)信智双运极为重要
“信为道源功德母”,修行者在相续中具足信心和智慧极为关键。
法王如意宝说过,在信心和智慧的基础上还应具大悲心。对于任何一个大乘行者,此三种心不能远离。
《宝鬘论》中说,具有信心的缘故可以了知正法,具有智慧的缘故会了知真如,二者以智慧为主,因为相续中具有真实的智慧 ,就会对世俗谛和胜义谛的真如实相产生取舍的智慧眼目。但并非信心不重要,趋入佛法,前行就是信心,真正要趋入到解脱道,成为一个真实的修行者,一定要具备信心。没有信心,只有智慧,和世间做学问的人没有区别。
(2)无信则无解脱
修行者的相续中,信解圆融方是行持的根本。所以没有正信就不可能踏入解脱道中。
(3)稳固的胜解信从哪儿来?
1)对正法和上师一定要引发不被他转的胜解信!
2)修行法佛的初期阶段,如果不具足以理引发的胜解信,仅仅是一种清净信,这种信心是不稳固的,很容易退转。
3)正信是通过闻思而以理引发对正法及上师三宝的功德真正了知后,经过再再的串习,会在相续中引发对正法、对上师、对佛陀就会产生不被他夺、不随他转的胜解信。
4)一旦有了真实而稳固的胜解信,在解脱道中遇到任何违缘,都会勇往直前,内外魔障都无法干扰我们坚稳的心。
(4)娑婆世界
1)世间:我们现在所处的生活环境,人和人之间、家和家之间,乃至社会、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会发生种种的争斗。
2)修行者:如果自己宿世的心不清净,以及业力现前,在修行中也会遇到种种的违缘和争斗,如果没有稳固的信心,也很容易从修行的解脱道中退失。但如果对轮回的本性有一个真实认识,知道娑婆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五浊恶世、堪忍的世界,且懂得现在属于相法斗争时期,了知这样的本性,就不会寻求外在的安乐环境,而趋于调伏自心,心净则国土净!由此,就会在菩提道中对于正法、上师、佛陀永远保持一颗纯净的信心,不会退失。
(5)对治方法
无有正信,也是断缘心。
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的对治方法:
1)务必要想到正法和上师的功德;
2)通过十年、二十年稳固而长期的闻思,才能对正法的功德产生稳固的信解,对上师的功德也一定要经过观察后,依止具德上师,一旦在相续中对上师产生邪见的时候,一定要忏悔业障,而且再再地忆念上师种种弘法利生的事业,以及种种功德,以此消除自己对正法和上师的邪见。
3)没有正信与自己的福报有关,可以通过闻思《前行》、《入行论》、《般若》等等论典,以及种种的方便方法必定会引发对正法产生稳固的信解。了解上师及佛陀的功德,可以看《本生传》,以及麦彭仁波切的《白莲花广传》等,释迦摩尼佛的本生故事的广传。还可以多阅读一些传承上师们的传记,以此也会对传承上师们的功德引发真实的信心。积累一定的经典教义,如《华严经》,麦彭仁波切、无垢光尊者的殊胜论典,那么一定会对正法、上师、佛陀的功德引发正信。
5、喜爱恶行
(1)辨析一阐提
佛经中讲到五种种性,大乘、小乘都有决定种姓和不定种姓,还有一种姓就是不能够成佛的一阐提。因为品性非常恶劣,所作所为桀骜不驯,一丝一毫的善法都不会显现,行持恶法、黑法,距正法于千里之外。
1)时间的角度:尽管在十方三世中,过去、现在、未来出现无量诸佛,但因为这种人品性非常恶劣的缘故,显现上不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
2)世俗谛不了义的角度:尽管众生的种姓是无量无边的,但是归摄一类极为恶劣的种姓就是一阐提者,很难获得解脱。
3)实相了义的角度:无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地佛教,一切众生都会成佛,道生法师说:一阐提者也能成佛。《法华经》中也有如是的宣说。
4)作为修行者,如果自己想要迅速地获得解脱,一定不要做恶行。
5)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的注释中提到:一个人如果做了一件恶事,他会心神不宁;如果做了十件恶事,他会气虚体弱;如果做了二十件恶事,他会命运非常坎坷,而且破财衰败,凡事非常不如意;如果做了五十件恶事,他的一生没有配偶;如果做了一百件恶事,他会遇到一些天灾人害,比如水灾、火灾等横祸,被判死刑,不得好死等等;如果做了五百件恶事,会断子绝孙;做了一千件恶事,家中会出现叛臣逆子,被满门抄斩,不但自己遭遇恶报,殃及他的儿孙死后改变人身,披毛戴角堕为禽兽来还债。
(2)不懂因果之邪见
1)疑惑:一些不懂善恶因果的人会颠倒地疑惑,为什么很多黑社会的人造了很多恶业,但是也很风光、享受,也没有恶事恶报?
2)遣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些善恶因果会在即生成熟,有些会成熟于来世,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恶行中,即便瞒过法律,乃至认为可以瞒天过海,但是,每个人的善恶因果,果报必定是无欺的。
3)反观自身
有些人即生中会事事不如意,即便认为在即生中没有造很多的恶业,但是不代表前世没有造过恶业。
懂得善恶因果就不会怨天尤人,而且会积极地通过积资净障改变自己的人生。
4)如何对治
阿琼堪布说:喜爱恶行者无以对治。
喜爱恶业的人,依靠恶业的串习,无论得到怎样的教诫,恶心很难改变,恶业的行为也很难改变,属于断缘心无暇。
也有极个别的喜爱恶行者,依前世善根因缘,即生中通过具德上师及正法的特别的加持,得以成就。但是大多数品性非常恶劣的人远离了殊胜功德,很难对治。
6、心离正法
(1)劝修正法
修行者应一心一意学正法,让相续中产生真正的智慧。以宿世的福德因缘、智慧因缘,在即生中也具有极为殊胜的善根,就会对正法极为欢喜。
但是对有些人而言,无论对他讲怎样正法的功德,即使看一些极为感人的高僧大德的传记,那么他的内心依然非常麻木,没有任何的欢喜和希求心,断绝解脱的种子,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种种的断证功德。
心离正法也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断缘心无暇。
(2)对治方法
通过看一些高僧大德的传记,了知正法的殊胜性,如果能够接纳,哪怕产生一点点的欢喜心,也会成为对治的方法。
7、毁坏律仪
(1)戒律之重要
佛教中的修行次第,再再地强调戒定慧,如果没有戒律无法引生禅定,没有禅定,也无法在相续中产生无二慧,戒律是趋入解脱道的基础。
作为修行人,退失了小乘的别解脱戒律仪和大乘菩萨戒的律仪,退失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必将堕入恶趣,别无出期,脱离不了无暇之处,因此戒律非常重要。
(2)过患
破戒者在即生中会遭到人天的唾弃;即生中也会引发种种心神不宁、痛苦、不顺,来世也会堕入恶趣,还会障碍佛果。
(3)守戒行者
1)印度、藏地以及汉地的大德,出家行者不但具有殊胜的证悟,且他们护持戒律也是极为谨慎,如履薄冰地护持三胜解脱戒律。
2)《戒经》中二则公案:
公案1、“如海船坏。下座比丘。以守戒故。授板上座。没海而死。”护戒沙弥乘船渡大海的时候,船触礁失事,沙弥抱着一块木板逃生,这时有一位上座比丘即将沉入海里,沙弥守持细微的戒律,尊重上座,将救命的木板给了上座比丘,而自己溺海而死。
公案2、“又诸比丘。贼所劫夺。以草系缚。风吹日曝。诸虫唼食。以护戒故。不绝草去。”有一些比丘们被盗贼所劫,盗贼知道比丘护戒的缘故,不用绳子,只用草绑住比丘,当时风吹日晒,很多的虫在身上咬,为了护戒的缘故,比丘们绝不割草逃生。
戒律是解脱的船伐,戒律是人天的足。如果失毁了戒律,尤其犯了一些根本戒,只会堕入到恶趣中,别无出路。
(4)对治方法
1)忏悔还净:在佛教的修行者中,失毁戒律后,马上通过种种方式可以忏悔还净。守持的众多戒律中,如果失毁了一条,而没有失毁其他戒律,应须护持好其他的戒律,也会有护持戒律的功德。
2)《百句譬喻经》“杀子成担”的公案;有一老父亲,他的一个儿子意外死了,他要把儿子挑出去埋葬,他认为一个儿子单挑不走,然后他把另一个儿子也杀了,这样就可以把儿子挑着担子去埋葬了。譬喻有些人认为反正已经破了一条戒律,那么其他的戒律也不用护持,这如同杀子成担一样非常的愚痴。
3)如果失毁了戒律,应精进地忏悔。
4)佛经教言: “具戒我慢高,不如破戒悔。” 虽然戒律非常清净,作为修行者产生一种贡高我慢心的,尽管破了戒,但能诚心忏悔,那么就像这个如月离云一般,极为美丽、极为庄严。
5)教言中说:上等者,守持清净的戒律,从最初受戒,相续中一直守持清净戒律,那么这样的人是树立法幢者,摧毁魔障者。
还有一种修行人虽然受持了戒律,但依靠宿世业力,没有正知正见而失毁戒律,但是他通过忏悔得以清净,这样的人也是如月离云,树立法幢者,摧毁魔障者。
6)人不怕有过,就怕不知,也不忏悔。如失毁愿行菩萨诫,昼夜六时马上忏悔,尽量不过夜。
8、失毁誓言
(1)毁誓之殃
1)毁誓之相:
进入密乘后,以上师和金刚道友为对境而破三昧耶戒,不仅自食恶果,而且具有染污性,殃及他众,从而断绝了成就的因缘。
失毁誓言,主要是针对进入密乘非常严厉的对境,为我们赐予密法、赐予灌顶、赐予窍决,具有三法恩的根本上师,对他产生邪见,大打出手,不依教奉行,乃至于让上师产生厌离心;损坏金刚道友的身体,与金刚道友吵架等。
2)大德开显:
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从身语意三个方面宣讲什么叫失毁誓言;
细微的角度,有些上师讲到,没有清净观,把石头涂粉等法执为实有之相,把清净的法执为不清净的法,也是属于失毁誓言。
法王如意宝说:对于凡夫人而言,不是从特别严格的角度来说,主要是针对严厉对境的根本上师,以及共同接受同一个灌顶的金刚道友,无论是产生邪见,还是产生矛盾,且三年没有忏悔,必定会堕入金刚地狱。
(2)对治方法
一旦已经失毁誓言,就要马上忏悔,尤其是对上师产生邪见,与金刚道友产生矛盾,要马上不过夜面对面地互相忏悔。如果过夜了,那么忏悔方式就要稍微复杂了。
在密宗中,如果三年中失毁了根本的誓言而没有忏悔,就已经断绝了成就之缘。
四
结摄教诫
要反复观察自己相续,如果远离了以上断缘心八无暇,就再再地生欢喜;如果具备了,就要通过种种对治远离,身心会非常安逸,成为真实的暇满人身,生生世世在解脱道中不退失。
第二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4版
1、众生能解脱之原理
1)了义角度:因为每一个众生本具佛功德、佛种姓,但是因为很多业惑及无明障蔽的缘故,佛功德无法显示。
2)障垢清净之法即成佛的过程:障蔽佛性的障垢是可以通过修行,还有上师三宝的加持被清净掉的。清净道障的过程也就是现前佛性的过程。
3)趋入佛法的第一步:修行首先是让我们苏醒想要解脱的意乐。如果我们的种姓苏醒了,想要求解脱道或者对佛法有兴趣了,这是趋入佛法的第一步。
2、轮回之因
在修道过程当中,耽著轮回或者我执是要去掉的过患。轮回当中一切的现象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它的根源是什么呢?它的因就是假的。这个因是什么?就是“我执”,认为有“我”存在这一点。
3、思维人身难得必要性
思维人身是很难得的,如果不思维的话我们不会珍惜现在修行佛法的机缘。如果学习并思维了,就会倍加珍惜当前已经拥有的这种身份。其必要性就是要时时刻刻警醒我们:人身不是这么容易得的,一旦失去了,重新再找回来非常困难。
4、在所有有为法当中,什么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是修解脱道,用这个人身去积资净障、去修持自他二利、修持最殊胜的法义,这就是最殊胜的。
5、暂生缘和断缘心过患
1)暂生缘八无暇是突然、偶尔生起的一种无暇,如果没有对治,有可能就让我们丧失掉暇满人身,没有机会修法。
2)“断缘”就是断绝了修行的法缘或机缘,相当于解脱灯已经被吹灭的状态。断缘心八无暇也必须了解,然后尽量对治。其中的任何一种,如果真实生起来了,基本上就没有解脱的希望,已经断绝了解脱的机缘。
6、为今束缚
1)定义:被今世的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紧紧束缚,只是为了他们的利益辛勤劳作而散乱度日、荒废光阴,而没有时间去修法。
2)表现:
① 智慧不到,愚痴心很重,只知道有今世,不知道有前世后世,不会为了后世的安乐和解脱去奋发。
② 虽然可能知道有后世,但对今世的执著过于严重,有时抱侥幸心理,有时根本故意忽略后世。
3)对治:
① 要让我们看破今世,不要所有的时间、精力全为了今世而转。看破、放下是放松对它的执著。以前对它特别地执著,现在知道这都是无常的,不是可以永远保持的,这是内心在做准备。是内心放下,不是行为放下,这方面我们要了解。
② 今世中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该担的责任还是要担,但心态要慢慢转变,知道今世是短暂的、来世是很长的,不能只把眼光盯在今生,为了今世的财产、受用等荒废了自己的修行,这是不行的。
7、人格恶劣
1)定义:就是性情非常恶劣。“性情恶劣之人,连芝麻许的善良人格也不具备”,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在世间法和学习佛法方面始终没有长进,让他学习佛法很困难,基本上到了无暇的状态。
2)表现:心胸很狭隘,或者不知恩、不念恩、不报恩,无惭无愧、不稳重,或者喜欢调拨离间、观别人过失等等。
3)秉性下劣实难移
① 第一种人即便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识,也很难转向正道”,意思是一个人格下劣的人,即便遇到佛陀或具有学识的善知识也没办法转变。
② 像我们这样第二种人即使有些地方人格不好,却有一种想要改的心。虽然有的时候由于以前的习气比较重,改起来有些困难,但是内心当中从来没有放弃过上进的心。
4)对治
① 首先要去学习这方面的教言,学了之后要努力去改变,修正自己不好的心态。
② 还有在佛法当中的积资净障,为了让自己越来越贤善,积累资粮清净自己的罪业。
③ 然后祈祷上师三宝加持,发愿回向或者请上师道友们给我加持一下,如果经常这样去做,慢慢的也可以改变很好。
8、无出离心
1)定义:对于所讲述的恶趣等轮回过患,或者今生的何等痛苦,如果内心生不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那么根本不会生起作为趋入佛法之因的出离心。
2)表现:对于整个轮回的过患,内心当中没有生起一丝一毫的畏惧感。
3)对治:
① 出离心可以通过修学《心性休息》、《前行》、《广论》等,都有很多专门讲出离心的修法。
② 如果我们现在出离心不稳固,就要好好学、好好去修四加行。
③ 为了生起这样状态,也是要积资净障、祈祷上师加持、发愿回向。这样长期地修行,内心当中的出离心会全方位地、很稳固、很清晰地、非常合格地生起来。
9、修行佛法的基础
1)人格贤善是世间和佛法二者共同的基础。如果只是止于人格贤善而不再进修佛法,那么你在世间是一个好人。
2)出离心只能作为佛法的基础,而不是世间的基础,一个真正想出离解脱的标准佛弟子的基础就是出离心。
10、世间厌世心和佛教厌离心
1)厌世心:厌离的范围只是当前的一种状态,如他当前很痛苦的身心状态或者经济等等,他对这个方面很厌离。由于也没想到办法解决,为了赶快解决掉这一切,他就想到自杀等等,所以有的时候厌世心重了就容易走向极端。
2)厌离心:佛教当中的厌离心与之不同,虽然厌离轮回,但是心向解脱道,如果有这种心就叫出离心——出离轮回且想要求解脱的心。
11、 真正的佛法是什么?
并不是在世间当中给我们带来安慰,并不是心灵的鸡汤,是要解脱、觉悟的。
12、无有正信
1)定义:如果对真实正法与上师连一丝一毫的信心也没有,那显然已经封闭了佛法的入门,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踏上解脱正道。
2)表现:有些学者可能对经典、论典、词句也研究过,但是他不信、也不修。
3)对治:
① 对于自己没办法了解的方面,首先不要去排斥,对它的功德能够产生一些信仰或者一种感动,这方面就可以。
② 要好好地、长时间地闻思,因为闻思和信心的建立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有方便和方便生的关系。有了闻思的方便,就可以产生方便生的信心。只有这样,我们内心当中的很多疑惑才可以被打消,随着闻思的深入,就会逐渐地培养信心的深度、广度。
③ 有的时候要祈祷上师给自己帮助,让自己保持住这种信心等等。有些时候也要接触有信心的道友,环境很重要。一个好的环境、一些对上师有信心的道友,经常和他们交往的话,自己的信心容易保证、容易增长,这方面也是很关键的。
13、为什么说信心很清净,能够证悟实相?
1)信心很清净:对某一个对境、某一个法有信心,信心是对对方清净的功德如实的认可、相信。对于上师、佛陀的功德,方方面面了解很深入,心就很清净。
2)容易证悟实相:
① 能够达到深度的相信,内心当中清净的心和法界本身就已经相应了,这种状态当中容易证悟实相。因为这种清净心已经和上师本具的清净的状态相应了,差不多在一个高度上。当你全然相信的时候,你的心这么清净,实相这么清净,因和缘具有,清净的证悟很自然就会发生。
② 心本身已经清净到一个程度,信心就是一种清净心。对于对境的功德没有怀疑,如是地安住了,中间没有因为不了知或无明而产生怀疑,从而障碍证悟。
14、喜爱恶行
1)定义:喜好不善恶行之人三门桀骜不驯,远离殊胜功德,拒正法于千里之外。
2)表现:
① 对于杀生、偷盗、邪淫等等这些恶行非常喜好。
② 三门身语意桀骜不驯,是非常粗暴的,完完全全不按照因果取舍而行。
3)对治:
① 当看到喜爱恶行人的时候,要生起悲悯心,不需要生其它的烦恼。否则我们内心可能也处在一个不善的状态当中,对自他没有利益。
② 给对方发善愿,自己当时也是安住在正法状态,当下没办法影响对方,但通过菩提心的力量、法界的力量等这样的因素可以长远影响他,在他的相续当中种下一颗种子,以后会慢慢发芽。
15、心离正法
1)定义:对于不具备善法功德与正法光明的人来说,就像在狗面前放青草一样对正法毫无兴趣,结果自相续也就不会生起功德。
2)表现:如果喜爱恶行,当然就心离正法了;对恶行有兴趣,对于正法就没有兴趣。
16、毁坏律仪(显宗戒律)
1)定义:如果进入了共同乘后退失发心、失毁律仪,那么只会堕入恶趣而别无出路,脱离不了无暇之处。
2)表现:
① 进入了共同乘之后退失了发心,主要是退失了菩提心,菩提心如果退失了,菩萨戒也失坏了。
② 失坏律仪是指小乘的居士五戒、出家人的沙弥戒或者比丘戒等等根本戒律失坏了。
3)过患:
① 退失了发菩提心是会堕入恶趣的,失坏小乘的别解脱戒律也会堕入恶趣。
② 从某个角度来讲,如果是出家别解脱戒律,毁坏了之后很难再通过仪轨重受了。
4)对治:
① 最好是平时好好地去保护正知正念,不要违犯戒律,不要退失菩提心。平时要做很多的准备,要发愿、要闻思、不断地去内观。如果发现可能对自己的戒律有害、对菩提心有害,就尽量开始调整,这样是非常好的。
② 如果是犯了戒,就马上通过强大的厌离心忏悔破戒之过,如果有了忏悔还是可以的。因为法的力量还是可以完完全全清净破戒的过失。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忏悔的心。
③ 如果居士的根本戒律失坏,以强烈的后悔心忏悔之后还是可以重受的。当然即便是出家的戒律失坏了,但是没有失坏见解的话,还是可以忏悔。
失毁誓言主要是指密乘戒律的。前面是显宗的戒律,这个是密乘戒律。
17、失毁誓言(密乘戒律)
1)定义:如果进入密乘后以上师和金刚道友为对境而破三昧耶戒,那么不仅自食恶果而且也殃及他众,当然也就断绝了成就的缘份。
2)表现:
① 如果对给你灌顶的、给你传窍诀、传续部的三恩德的金刚上师生起邪见、打骂,这个是严重的破戒行为。
② 对金刚道友生烦恼、生恶心。
③ 对密法不要生邪见、不要泄露秘密。
3)过患:
① 破了三昧耶戒的话,不仅是自食恶果,而且殃及他众。这是讲进了密乘后以上师、以金刚道友为对境而破三昧耶戒,不仅是自食恶果,自己犯了戒律会堕恶趣,而且会殃及他众。
② 破了誓言,尤其是过了忏悔期的话(有些时候是三年为期),不管怎么样都要堕恶趣,通过地狱受苦的方式来消尽业。
4)对治:
① 不要让罪业过夜,在睡觉之前做个忏悔,念一些百字明、忏悔文,忏悔一天当中违犯的戒律,,这是很有必要的。
② 对自己的金刚上师,一定要再再地去发愿、观清净观,千万不要生起大的邪见,乃至于打骂、诽谤等等,这方面是绝对不能做的。
③ 在金刚道友之间观清净心,消化我们的情绪和烦恼,不要让这些产生不好的看法和行为。
④ 每天都要做一些忏悔,就是为了所违犯的誓言可以清净,这方面很有必要。
18、密乘戒律的本体是什么?
是清净的见。一切都安住在清净观当中,一切都是大平等、大清净。你要安住的好,密乘戒就守护得很圆满。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7
档案编号B02023-定解B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