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13课


本课科判


乙二(真实宣说论义)分三:一、广说修持往生极乐世界之四因;二、以宣说持佛号之功德而结尾;三、发愿顺缘——以谛实语、陀罗尼咒加持。

丙一分四:一、明观福田;二、积资净障;三、发菩提心;四、发清净愿。

丁一(明观福田)分二:一、明观刹土之相;二、明观佛及眷属。


本课重点

  • 明观极乐世界的方向。

  • 极乐世界距娑婆世界的距离。

  • 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差别。

  • 深信极乐世界的存在并观想极乐世界的刹土。


本课难点

  • 极乐世界是否存在?

  • 为什么在所有刹土中,往生极乐世界是最佳选择。

  • 明观福田中观想刹土之相。

  • 了知娑婆世界的痛苦与不净,极乐世界的无苦唯乐与种种清净,并产生出离心和向往心。


本课脉络

  • 明观极乐世界的方向。

  • 极乐世界的距离。

  • 极乐世界是否存在。

  • 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差别。

  • 往生极乐世界乃最佳选择。

  • 因明推理论证极乐世界存在。

  • 往生极乐世界需要发菩提心。

  • 观想极乐世界的方式。

  • 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脉络展开

一.明观极乐世界的方向

观想在释迦牟尼佛所拥有的、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日落的西方。极乐世界既不能观在东方、南方与北方,也不能观在上方和下方,而应观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

【教证1】

《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教证2】

《无死鼓声经》:“自此向西方,极乐世界刹,彼处住如来,善逝无量寿,谁诵其名号,将往生彼刹。”(超度亡人和平时发愿时念诵)


二.极乐世界的距离

1.凡夫人:无法衡量。

2.现代科学:也无法了知。

黄念祖《无量寿经注解》:一个银河系就是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一个单位世界。现代科学连一个单位世界都无法衡量,更何况释迦牟尼佛所化的三千大千世界呢?

3.净见量(诸佛菩萨的境界):一个小小微尘的西方也有极乐世界,没有所谓的远近之别了

【教证】

《华严经》:“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4.《闻解脱》等密续的道理:极乐世界则是自心的妙用。


三.极乐世界是否存在

1.名言究竟的角度:极乐世界是幻化的;地狱是幻化的,人间是幻化的,天堂是幻化的,极乐世界也是幻化的。

2.名言暂时的角度:极乐世界则真实存在。

3.从娑婆世界向西经过无数刹土,稍许上方有一圣境处,即极乐世界。


四.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的差别

1.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是器情二者都极为清净的刹土,它既不存在丝毫诸如普通土石、高岗洼地、危险地带、四大损害等不悦意景象的器世界之苦,也听不到诸如三恶趣、生老病死等名的有情之苦,是极其安乐之自性。

2.娑婆世界。

娑婆,印度梵语,其意为忍、堪忍、能忍、忍土。

住在娑婆世界的众生一定要忍耐,因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生老死病等痛苦。

3.对比说明。

①自身。

A.娑婆世界:脓泡般的骨肉之躯体,各种生老病死的痛苦。

B.极乐世界:清净的光身,连病苦的名称也听不到,更何况真实的病苦。

②环境。

A.娑婆世界:常出现海啸、地震等四大灾难,整个环境也凹凸不平,甚至最美的地方也有种种缺陷。

B.极乐世界:具有无量的功德庄严,无有地水等灾难以及各种痛苦,甚至连名称亦无。

4.娑婆世界的缺憾与痛苦对修道也是很好的助缘。

【教证】

《文殊菩萨传记》:佛陀赞叹在娑婆世界转法轮,就像淤泥中的如意宝,娑婆世界半天的修行,超过其他清净刹土百千万年的修行。

5.娑婆世界苦不堪言,没有真正的快乐,无法摆脱三根本苦和八支分苦。


五.往生极乐世界乃最佳选择

1.其他世界的显现。

①观世音菩萨的布扎拉刹土在不清净的所化众前,它只是一座不清净的山,可见此刹也有不清净的现象。

②在邬金刹土的不净所化众前,莲花生大士的刹土也不清净。

东方琉璃世界现喜刹土虽然非常清净,但要往生到那里也不容易。

④乔美仁波切曾专门祈祷弥勒菩萨,发愿往生兜率天,七年后转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2.劝导往生极乐世界。

①《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宝积经》等大乘经典中,一再宣说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并再再劝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②净土法门是佛陀无问自说的殊胜法门。

极乐世界,众生和刹土都非常清净,只要有信心,凭借阿弥陀佛的愿力,任何众生皆可轻易往生。


六.因明推理论证极乐世界存在

1.双眼不能现量见到并不表示不存在。

【教证】

因明“仅是未见并非无。”

【公案】

文革期间一位老和尚与领导辩论。(法本P34)

2.因明中“因为没有看见,所以不存在”是荒谬的理论。

3.对地狱、天堂以及极乐世界等问题,我们应依经论来了知,而并不能以凡夫人的肉眼和分别念来抉择。


七.往生极乐世界需要发菩提心

1.弥勒菩萨曾说:产生菩提心的方法很多,有些是以自力产生、有些是以他力产生、有些是以听闻而产生……

2.经中明确宣说往生需要发菩提心,而相反的说法在任何经典中都未发现。

3.佛经的道理无比甚深,一定要以恭敬心来学习佛菩萨的智慧。

【公案1】

世尊的示现,令阿难得见极乐世界佛刹。(法本P36)

【公案2】

许多藏汉大德的传记中记载的,云游极乐世界的公案。

【公案3】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公案中佛陀告诉听法大众,如果对极乐世界有欢喜心就应发愿往生。(法本P36)

4.对极乐世界的各种分别念应提供闻思遣除,并生起正信。

5.以佛语作为可信的正量,务必要对比量的智慧诚信不疑。

①应对佛语生起不退转的信心。

【教证】

《妙法莲华经》:“诸佛如来言无虚妄……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

②佛语是正量。

【教证1】

《释量论》:“无因不说妄。” 

【教证2】

马鸣菩萨:“见义故无欺。”

【教证3】

《大明度经》:“佛语不欺,当作是学,当作是求。” 

【教证4】

寂天论师:“牟尼无欺言,奉行必获益。” 

③通过系统闻思因明、中观等法,要对如来的教言生起诚挚的信心。

④比量:因明学三量之一(现量、比量、非量),即比喻量。如隔墙见角,比知有牛。隔岸见烟,比知有火。比量,即推比、量度之意。——《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编。

⑤因明:因,理由、依据、推理。明,学问、学说、学科。因明即研究推理的学问。五明之一,即论理学。


八.观想极乐世界的方式

1.应如唐卡图案现于心中一样明观福田。反复看极乐世界的唐卡,然后于内心再三忆念、观想。

2.藏地和汉地都许多有关极乐世界的画像,很多都是高僧大德云游极乐世界后,以他们的智慧抉择下来的,也可依之作观。

3.先看一下阿弥陀佛的唐卡,然后于心中再再观想它的庄严。

4.依靠《阿弥陀经》和高僧大德的教言,在自己心中再再浮现出极乐世界的总相。

5.行住坐卧都能以虔诚的信心观想,往生极乐世界则不会很困难。

6.窍诀性的忆念(既是明观福田,也是修清净刹土的发愿):在娑婆世界的西方,有一个不同于我们这个刹土、具足一切无上安乐的极乐世界;一心专注于西方,乃至微乎其微的善根以上都为往生极乐世界而作回向。

7.要各种方便让不信佛的人一刹那间念佛,在相续上种下善根。


九.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1.极乐世界是不需要往生者建立的清净刹土。

2.随学法王如意宝而做最殊胜的方便发愿。

【教证】

法王如意宝:“如果自己先要建立一个刹土,然后再度化众生,这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我们应先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在那里圆满功德后,再来到人间度化无量的众生。

3.随学诸佛菩萨和高僧大德,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4.对当今浊世来讲,往生净土确实是无数众生出离轮回的唯一门径,当然这也是释迦牟尼佛在诸多佛经中,一再赞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原因。

5.只要有信心,任何人都能往生。

【教证】

麦彭仁波切《净土教言》:“凡夫人可以凭信心和意乐力往生净土。”

6.一定要在明观福田的基础上,发愿往生万德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


编辑:定解E06

审核:定解E08、定解E10、定解E01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