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判坐标
二、科判分析与内容归摄
本课为二规教言论第一课,上师首先在本课阐述了为何要宣说这部论典,并对论题做了解释,正文部分分初义和论义。
初义首先通过礼赞句祈祷文殊菩萨加持闻思修行这部论典的人,之后进行立宗,要想在自相续迅速获得世人赞叹的圣天与世德这两种美德,唯一的方法就是闻思修行本论中的教言。
在论义部分,首先分析了世间行为的类别:高尚之道令现世来世获得快乐、卑劣之道令现世来世感受痛苦。并详述了高尚行为中上品圣者道和下品世间道的划分方式及关系。之后是总的建立世间行感受苦乐的道理。先略说了世间人避苦求乐的心态及其行为唯求自利的相违。因前世业力的不同,感受的苦乐皆不相同。之后总宣说世间行如何感受苦乐之功过理。从卑劣行如何感受苦果的过患说起,表现为世间人的身苦和意苦,其原因为前世业力或今生不如法所致。而如果行为高尚,积累了功德,名声、美誉,财产与饮食等受用就会如泉水涌出般,用之不尽。
三、解释题目
1、二规。
字面解释:两种规矩;意义解释:佛规、世规。
此论名为《二规教言论•积聚天德之宝》。“二规”也即佛规与世规,藏文本中原来并无“二”字,只名《规矩教言论》,但基于此论所宣讲者乃为佛规与世规,故我按其实际意义将之译为《二规教言论》。(摘自《二规教言论》浅释)
2、教言:即教诫世人的言语。
3、作者: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很多传记中明确地记载了全知麦彭仁波切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4、受众:世间人。
5、论:通称,凡是具有改造(自相续之烦恼)与救护(众生)之能力的文章、论著等都可称之为论,总起来说即指宣说世与出世法的一种教言。(摘自《二规教言论》浅释)
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而造论。(本论内容)
6、补充。
藏文论名:《积聚圣天世德之宝》。意思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圆满功德,均是依靠它(本论)而积聚。由此本论的殊胜可见一斑。
很多佛和菩萨通过殊胜智慧观察:一个好人的标准和特质是什么?条件是什么?发现之后,在一些论典或佛陀的经典中进行宣讲。(摘自法师辅导)
四、为什么要讲这部论典?
1、从成为法器的角度:
正说:因为在学《入菩萨行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学佛的同时必须打好人格基础。
比喻:就像雪山狮子的乳汁只能用金器来盛。
反说:不然,尽管《入菩萨行论》讲的大乘佛法非常殊胜,如果法器太低劣了,甚深的法不可能停留在相续中。
比喻:就像雪山狮子的乳汁注入陶器里一定会裂开的。
2、从人格基础与修行成就的角度:
正说:佛法的殊胜成就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
比喻:如同播种先要有肥沃的良田。
反说:且不说大圆满、大威德等密法,以及显宗中观的般若空性,如果自己的人格不好,即使出离心、菩提心也生不起来。
比喻:假如土地贫瘠荒芜,要想五谷丰登,那简直是痴人说梦。
参考:
“大圆满境界依什么而得呢?依菩提心而得,《入行论》讲了,没有菩提心的话,上上功德无法证悟;菩提心依什么而得呢?依出离心而得;出离心又依什么而得呢?依靠贤善人格。倒过来说,修行次第应该是:我们要先做好人,其次对世间不要贪执而生出离心,再次为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修学密法或者般若法门。“
——摘自上师《胜利道歌讲解》
3、从世人的利益而考虑:
今世利益:现在有些人对世间学问非常精通,但从平常的言行举止来看,对做人的基本原则可谓一窍不通,处理人际关系时经常捉襟见肘。
来世利益:如果人都没有做好,佛法高深莫测的境界是谈不上的。
所以每天学一点做人的道理,对今生来世都会有莫大的助益。高僧大德或世间一些有能力及威望者,之所以所做之事极易成办,皆因他们都具有殊胜无比之智慧。而作为凡夫的我们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却常常无法得心应手,并为此深觉苦恼,这都是因为我们缺乏智慧的缘故。(摘自《二规教言论》浅释)
4、从世人的数量上观察:
现在好高骛远、希求高法大法的人比较多,而重视人格的人比较少。
5、从学习佛法的难度来观察:
要知道,学习佛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良好人格为基础,法再怎么样殊胜,最后也会付之东流。
发心师兄:定解C62
审核师兄: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本课颂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