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丨《藏传净土法》第12课

本课科判


乙二(真实宣说论义)分三:一、广说修持往生极乐世界之四因;二、以宣说持佛号之功德而结尾;三、发愿顺缘——以谛实语、陀罗尼咒加持。

丙一分四:一、明观福田;二、积资净障;三、发菩提心;四、发清净愿。

丁一(明观福田)分二:一、明观刹土之相;二、明观佛及眷属。

戊一、明观刹土之相:

唉玛吙!

自此日落之方向,越过无数众世界,

稍许上方圣境处,即是清净极乐刹。

我等肉眼虽未见,自心却应明然观。


课程重点

  • 了知并修持往生四因的重要性。

  • 了知学佛念佛的重要性。

  • 了知极乐世界的来源和存在之理并生信心。

  • 了知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并生信心。

  • 了知释迦牟尼佛对浊世众生的恩德非常大。


课程难点

  • 汉传净土法的实际修持中具足往生四因。

  • 汉地净土宗也有观想的传统。

  • 阿弥陀佛无勤度化众生,不会因此感受痛苦。

  • 在弥勒佛出世时,在释迦佛教法下具足三皈五戒的人都能获得圣果。


课程脉络

  • 广说往生四因。

  • 详述明观福田之明观刹土之相。


脉络展开

一.广说往生四因


1.往生四因: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清净愿。


上师教诫。

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必须了达四因并再再修持,否则很难往生。

2.净土行人,唯一修持的就是往生四因

汉传净土宗实际修持中也具足往生四因。

A.具足明观福田:边观想边念佛等。

B.具足积资净障:在作早晚功课时,要供佛、拜佛,有的还要念忏悔文。

C.具足发菩提心:大多数念佛的人都会发菩提心,不可能为了自己而念佛。

D.具足发清净愿:很多念佛人都念《普贤行愿品》和各种净土愿文,《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中也有发愿的方法。

藏地高僧大德无论修行还是传法都非常重视往生四因。

3.净土法门的功德及学佛念佛的重要性。

即生的利益。

A.净土法门是对治心理疾病的妙药。

a.修学净土法门的人会生活在阳光当中,过得心安理得。

b.念佛的人精神上有归宿感。

B.对比说明念佛的重要性。

a.念佛的。

  • 临终很安详。

  • 面对衰老和死亡等问题,多一份从容与自在。

b.不念佛的。

  • 即使具足权势,临死的表现极其痛苦。

  • 即使具足知识,面对生老病死时手忙脚乱。

来世的利益:哪怕即生当中只念一句佛,或者磕一个头,若能以发心和回向来摄持,那功德利益也不可限量。

③上师教诫。

不能抛开教证、理证盲目念佛,应按佛理实际修持。

4.教证说明往生四因和往生时的情况。

【教证】

《阿弥陀经》:“阿难,任何众生若能再三观想彼如来(明观福田),积累诸多无量善根(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圆满回向(发菩提心),发愿往生彼佛刹土(发清净愿),则其临命终时,善逝、出有坏、圆满正等觉阿弥陀佛为数多比丘众围绕,现于彼前,垂视而住。彼等现见无量光佛后以极其清净之心死去,将往生极乐世界。”  

②【公案】

死后出现阿弥陀佛圣像的公案:(详见法本P19)

元朝杭州饥荒中死去的老太太,因口袋中存有三幅阿弥陀佛图而尸体不腐。焚化时,烟雾中出现佛菩萨形像。

5.汉地净土宗修持方法

现在普遍偏重持名,但以前也有观想的传统。

A.东晋净土宗初创时以观想修持净土法。

B.唐代,由于道绰大师和善导大师极力提倡持名念佛,唐代以后,汉地都以念佛作为修行净土的正行,而不太强调观想。

②汉地盛行持名念佛,离不开诸佛菩萨的加持。

【公案】

唐代慧日大师前往印度朝礼,得观世音菩萨摩顶授记并开示:一切法门中,念佛法门最殊胜。慧日大师回国后大弘净土法门。(摘自《宋高僧传》)(详见法本P20)

念佛应注意两点。

A.不要掺杂自私自利的念头。

B.念佛的善根要回向给众生。

修学净土法门,藏汉佛教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A.汉传佛教的修行人应学习藏传佛教的发菩提心。

B.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应学习汉传佛教的精进念诵。


二.详述明观福田之明观刹土之相

1.颂词。

唉玛吙!

自此日落之方向,越过无数众世界,

稍许上方圣境处,即是清净极乐刹。

我等肉眼虽未见,自心却应明然观。

2.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是稀奇的

唉玛吙:表示奇哉、稀有的语气词。

再也没有比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以及所成就的极乐世界更为稀有的事了。

3.欲往生者,皆应了知极乐世界的来源及其存在之理等内容

怀疑之因

A.无神论的影响。

B.以前未好好学习佛法。

怀疑的过患

A.不可能往生。

B.即使往生,也会包在莲花苞里,于五百岁中见不到佛的尊颜。

对治之法。

A.以逻辑和辩论来遣除怀疑。

B.闻思教理。

C.向智者请教。

4.略述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行持及果地功德

因地最初发心: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如来前发四十八愿。(详见法本P22)

②发愿建立刹土——极乐世界。(详见法本P22-23)

③上师教诫。

A. 应随学法藏比丘,不应因听闻几年佛法心生满足。

B.应了知阿弥陀佛为众生付出极大代价。

C.应充分认识与了解极乐世界来遣除怀疑。

D.应了知阿弥陀佛无勤度化众生,不会因此感受痛苦。

阿弥陀佛因地于八地菩萨位时为辐轮王,于宝藏如来前得到成佛授记。(法本P24)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过十劫,现在色身住世,广为众生宣讲正法。

5.稀有之因

阿弥陀佛最初只是一位世间国王,后来出家发愿,经过无量阿僧祇劫积累二资之后,最终成就了无上菩提,而今正以极乐世界无余陶熔一切众生。

②创造一个完美的世界,以让无量众生在那里获得圣果。

③接受或认同极乐世界的功德需要前世因缘。

A.大乘种性者一听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内心就会数数生起欢喜心和信心。

B.没有前世善缘者听到极乐世界的功德,不生信心反生邪见。

C.众生皆具如来藏,因缘具足就会显发本具的智慧和信心。

6.阿弥陀佛与贤劫千佛发心发愿

7.旁述《悲华经》和《释迦牟尼佛广传》的因缘

《悲华经》功德非常大。

A.可从中了知阿弥陀佛与贤劫千佛等发心及发愿的详细情况。

B.汉地蕅益大师曾弘扬,很多修行人重视。

C.上师印过一批《悲华经》与道友结缘。

D.《释迦牟尼佛广传》很多内容都出自《悲华经》。

《释迦牟尼佛广传》非常殊胜。

A.上师以闭关的方式从藏文直接翻译。

B.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及白莲花般的五百大愿升起了不退转的信心。

C.上师尽己所能劝念《释尊修法仪轨》。

D.释迦牟尼佛对浊世众生的恩德非常大,应至诚恭敬顶礼本身释迦牟尼佛。

a.正因为当年佛陀的发愿和慈悲摄受,我们才看见了解脱的曙光,最起码在弥勒佛出世时,在释迦佛教法下具足三皈五戒的人都能获得圣果。

b.【教证】

麦彭仁波切:“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c.轮回的痛苦无量无边。

  • 详说人道有八支分苦。

  • 略说三恶趣极为痛苦。

  • 略说天道和阿修罗道也极为痛苦

d.释迦牟尼佛为苦海众生宣说解脱的捷径——净土法门。

上师教诫。

多看大乘经典,在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大事上花时间、下工夫。


编辑:定解E07

审核:定解E01


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