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记脉络
一
修前行有何必要
(一)现象
藏传佛教中,在学习、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传统。
(二)原因
1、从弟子的根基来看
解脱必须依靠修行次第,极个别利根弟子和具超越功德的上师二者因缘聚合时,不经地道当下便可开悟,但绝大多数普通修行人要依照传承上师常用的规矩次第修行。
2、传承上师重视加行
(1)自宗上师重视前行
宁玛巴了不起的大证悟者华智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堪布根华、托嘎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传承上师,都对加行法门非常重视。
A. 华智仁波切
a. 修行:依照无垢光尊者《大圆满心性休息》的次第修行共同、不共同加行。
b. 撰著《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在如来芽尊者面前听了二十多次加行,最终才汇集出这部《前行引导文》。
B. 顶果钦哲仁波切
顶果钦哲仁波切在《成佛之道》中说:“不要以为前行法是某种比较初级、属于初学者的简单修持,或者不如大手印、大圆满等法门深奥。事实上,前行修持之所以放在最开头,就是因为它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最重要的基础。如果直接就去做所谓的‘主要修持’,而没有以前行来做预备,这对我们一点帮助也没有。因为我们的心尚未准备就绪,就像在一个冰冻的湖泊上建筑漂亮的房屋一样,根本无法长久,天气一暖和必将毁于一旦。”
(2)诸地大德均重视前行
尼泊尔、印度、藏地的大德门下弟子都有一种超胜的特点——任何违缘也不能毁坏他们的修证,各方面验相均证明其境界非常高深。
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之后,并没有传甚深的法门,而是到处宣讲前行法。
3、前行是成为合格的修行人的保障
(1)理上对比而说
A. 成为合格的修行人,获得甚深的证悟境界,必须要下一定的功夫才有收获。
B. 如果把修行想得特别简单,没有证悟就怨天尤人,甚至对佛法和上师生起邪见,最后自他皆会堕落。
(2)例上对比而说
意科喇嘛是华智仁波切的弟子,依止其的弟子在前两三年中就是反复修加行,结果其弟子在十年浩劫期间显得尤为坚强,几乎没有一个改变初衷。而那些停留于表面闻思的人,纷纷退失信心、毁谤佛法。
(3)喻上对比而说
A. 比喻:如果刚开始不会b、p、m、f等拼音,学后面的语法就会特别困难。
B. 意义:前行的基础打好了,学起来才会游刃有余。
(4)当今之怪现状
A. 弟子:有些人刚刚学佛就想马上开悟,找到一个具法相的上师后,让上师今天灌顶,明天讲引导文,后天就让自己成就,要求特别高。
B. 上师:不需要弟子修加行,甚至不需要灌顶,就给弟子传最高的法。
4、教诫
(1)要依靠次第而修
要看自己的根基能不能与法相应,如果没有相应,到时候你很可能对佛法生起邪见,最后修什么也不会成功。
(2)佛法珍贵,当使其融入自心
A. 佛法的这种伟大精神、不可思议的理念,任何学说均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一切事物最初的发展与兴盛,乃至最后的衰败与灭亡,完全是诸法无常、高际必堕的实证。懂得佛法的人遭遇挫折痛苦时,根本不会一蹶不振、怨天尤人。
B. 佛陀伟大的修行证悟境界,纵然只沾到沧海一粟,也会终生受用不尽。
C. 为了让它在自相续中永远存留,必须要下一番功夫——修加行。
二
遣除普遍之疑虑
(一)疑虑一:“为什么不修持其他的法,而单单选择修加行呢?”
1、修持共同前行的必要性
(1)共同前行的目的
生起出离心。
(2)修持四外前行的必要性
A. 人身难得:如果没有这种理念,人身的定位就没有把握好。
B. 寿命无常:虽然觉得人身很难得,但若没有观无常,不精进修行也没用。
C. 因果不虚:光是观无常还不够,还要知道人死后随业力而转,造恶业堕入三恶趣,行持善法转生三善趣。
D. 轮回过患:无论转生善趣还是堕入恶趣,统统是轮回,而不是解脱,故应当从中出离。
(3)修持四外前行的结果
A. 一定要修
a. 诚如禅宗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b. 佛法的意义要真正去修,没有修的话,表面上说得再漂亮,一旦生老病死降临到头上,完全束手无策,只能坐以待毙。若真正通过修行,使佛法融入自心,虽然外表上没什么超胜之处,但他面对死亡和违缘挫折时,相当坦然、相当安详。
B. 修行之结果
一定会断除对今生和来世的贪执,真实生起出离心。
2、修持不同前行的内容及必要性
皈依:进入佛门的标志。
发心:区别大小乘的分水岭,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行。
念修金刚萨埵: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所造的自性罪和佛制罪,一定要通过“念修金刚萨埵”得以清净。
供曼茶罗:成佛需积累广大福慧二资,这就要“供曼茶罗”。
上师瑜伽:依靠上师加持,遣除相续中的所有障碍,现证诸法的实相境界。
(二)疑虑二:“每个加行为什么要修十万遍呢?”
调柔自相续之必要:这是传承上师们规定的,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保质保量地修完加行,但至少也要圆满十万遍的数量,这样自相续才会调柔。
(三)疑虑三:“修加行是藏传佛教的传统,与汉传佛教有很大差别吧?”
1、略说
加行的内容在汉传佛教中全部都有,只不过没有系统地归纳过、强调过罢了。
2、详说
顶礼:虽然有些动作稍有不同,但在汉传佛教中,没有哪一部经论说不需要顶礼。
皈依:皈依不是办个皈依证、上师认定一下就可以了,必须要反反复复在上师三宝面前念皈依偈。
发菩提心:凡是学习大乘、承诺利益众生的人,不可能不必念修发心偈。
忏悔:汉地也有那么多忏悔文,念百字明的功德在续部中不计其数。
供曼茶罗:汉地供养诸佛菩萨时也有各式各样的供品。
三
前行之修行次第
(一)共同加行
1、条件具足当入座修
(1)倘若各方面因缘具足,应将琐事全部放下来,通过入定的方式修行。
入定并非是什么都不想。
(2)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出入定达到任运时,走路、吃饭都可以修,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要座上修。
2、四座而修
有条件的话,每天最好能修四座:早上一座、上午一座、下午一座、晚上一座,每座半个小时到两个小时左右。
上班族至少也要保证早上一座、晚上一座。
3、具体如何修
(1)入座的准备
A. 行:在入座之前,首先要杜绝一切散乱之因,把电话拔掉、手机关掉,乱七八糟的事情处理好。
B. 心:内心要下决心:“我要入座半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什么事情都不管。”
(2)入座的观察修
先要皈依、发心,然后一直思维所观的内容。
(3)结座回向
结座出定时,不要忘记作回向。
(4)小结
最初皈依、发心;中间一心一意地修持;出座时看自己修得好不好,不好的话谴责自己,好的话就随喜自己,之后开始回向善根。
4、修量要求
《前行实修法》中有五十几个引导文,一个引导文修三天的话,起码也要修好几个月。
(二)不共加行
1、传统
从皈依开始修。
2、我们的安排
(1)如何安排
从“上师瑜伽”修起:磕头和上师瑜伽一起修,一边念上师的祈祷文一边磕头,修不共加行时先圆满上师瑜伽,然后再修其他法。
(2)为何如此安排
修加行也好、正行也好,全部要靠上师的加持,若没有上师加持而仅凭自己的能力,想成就还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每个人应先祈祷上师加持自己修加行圆满。
3、教诫要坚韧
运动员为了争得金钱或名誉,每天都要刻苦锻炼,那我们为了究竟解脱,修持顶礼辛苦一点也有必要。
四
磕头之具体修法
(一)不同的顶礼方式
可以按照《前行》中的皈依境来观想,也可如乔美仁波切所说,把自己的上师观为所顶礼的对境。
(二)详说磕头的具体修法
1、观想皈依境
(1)皈依境的选择
选择自己很有信心的本尊。
(2)皈依境本体无差别
把水晶放在不同颜色的布上,它会映出不同颜色。同样,把上师观为与莲花生大士无别,莲花生大士的加持就会融入自心;把上师观为与释迦牟尼佛无别,释迦牟尼佛的加持会融入自心;
(3)抓住皈依境的根本
最关键的就是把上师观为所皈依的对境。
(4)明观皈依境
A. 观如意树
先将自己周围观想成清净悦意的佛刹,正前方有一棵具五个树枝的如意树。
B. 如意树不同位置的观想
a. 略说
中间与前方是佛宝,左右两边是僧宝,后方是法宝,此皈依境即是三宝所依。
b. 详说
(a)中间的树枝上:本体为根本上师,形象是邬金莲花生大士,双足以国王游舞式安坐,所有服饰等都非常圆满庄严。
(b)右边的树枝上: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等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众;
(c)左边的树枝上:是目犍连、舍利子为主的小乘圣众。
(d)前方的树枝上:是释迦牟尼佛为主的十方三世诸佛。
(e)后方的树枝上:是大圆满续部为主的经函。
2、观自己
(1)顶礼者都有谁
把自己的身体观为无量身体,每一个身体前面是害自己的怨敌、大仙儿、魔等,左侧是今生的母亲,右侧是今生的父亲,周围是浩瀚无边的六道众生。
(2)如何顶礼
大家一起面向莲花生大士为主的皈依境双手合掌,身口意三门毕恭毕敬,幻化为无量无边的身体顶礼。
3、合掌
(1)合掌方式
A.当取
a.双手如《大解脱经》所云:“如莲花待放,合掌于顶上。”
b.应如莲花苞一样空心合掌。
B.当舍
合掌时不可仅仅以两手的指尖接触,也不可掌心毫无空隙地并拢。
(2)合掌于三处
A.首先:在心间一合掌
表示对诸佛菩萨的恭敬之情。
B. 第二:合掌在头顶发旋处
a. 观想对佛陀金刚身顶礼。
b.依此自己无始以来身体所造的一切罪业得以清净。
c. 获得佛陀金刚身的加持。
C. 第三:合掌在喉间
a. 观想对佛陀金刚语顶礼。
b. 依此自己无始以来语言所造的一切罪业得以清净。
c. 获得佛陀金刚语的加持。
D. 第四:合掌在心间
a. 观想对佛陀金刚意顶礼。
b. 依此自己无始以来内心所造的一切罪业得以清净。
c. 获得佛陀金刚意的加持。
E. 合掌后
三门合掌之后,观想得到三门清净的功德,遣除三门一切罪业。
4、五体投地顶礼
(1)长头短头都可以
可以磕长头,也可以磕短头,在佛经中均有记载,但如果你身体比较好,最好还是磕长头。
(2)五体投地
A.站起来时身体要挺直,伏下去时五体投地——前额、两手掌、两膝盖这五个部位接触地面。
B.观想清净五毒,获得五身,以及得到佛陀身、语、意、功德、事业五种加持。
(3)五体投地之后的合掌
有些人磕长头时,趴下去后在顶上一合掌,然后再起身,这样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
(三)教诫
1、顶礼当如法
(1)应舍
在磕头的过程中,不要一边顶礼一边身体东张西望,口中胡言乱语,心里也是心不在焉。
(2)应取
应该身体恭敬作礼,磕一个头口诵一遍祈祷文(磕完十万个头,刚好祈祷文念了十万遍),心中尽量把皈依境观想得清清楚楚,若实在观不起来,也要对皈依境有清净的信心、恭敬心。
(3)不如法顶礼之过失
华智仁波切:“除了自己的身体白白受累以外,没有任何实义”。
“没有任何实义”:只不过是低劣加否定[1]而已,实际上是功德很小的意思。
(4)如法顶礼之功德
A. 顶礼一次,将获得身下所覆盖的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位,或者得到佛陀无见顶相的功德。
B. 把上师观为本尊或莲花生大士,然后一边顶礼一边祈祷,如此哪怕是一刹那的忆念,也远远胜过千百万劫中忆念本尊、修持本尊的功德。
2、顶礼当坚忍
在修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违缘,各种情况都会出现,但对坚强的人来讲,任何困难都可以面对,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修加行一定会圆满的!
(1)学院好几个道友已经修三四次加行了
(2)很多人由于缺乏精进心,比较散乱懈怠,再加上遇到各种违缘,有意义的法总是修不完。比如,有些人尽管皈依了一二十年,一遍加行都没修完。
五
再再教诫加行的重要性
(一)普通修行人要从加行次第起修
1、确认自己的根基
佛教中虽有个别“特殊人物”能一闻千悟,但你没有出现这种成就验相时,应该把自己看成普通人。
2、普通人就要次第起修
高深的境界暂时不要谈,必须先从基础打起。
(二)修行要有毅力和决心
只要有强大的心力,要修五十万加行,总有一天会圆满的。
(三)前行法是一生修行的保障和基础
1、例说
(1)大恩上师自己:对《前行》的法义有极强烈的希求心,一部分内容也融入了自相续,以此见解引导,在出家团体中一直没有退下来。
(2)与大恩上师一起出家的很多道友:因为没有学过这部论典,对佛法的定解不稳固,以至于现在要么还俗了,要么有种种情况发生。
2、理说
这次修五加行,对今生乃至生生世世是最好的开端。
(四)修法过程中要祈祷上师加持
在修行过程中,一定要始终祈祷上师三宝,尤其是祈祷法王如意宝。
1、法王加持大
在末法时代法王的加持非常强。
2、回报上师恩德的唯一方法
在末法时代,法王以慈悲之手,把我们从轮回苦海中捞了上来,安置于解脱的岸边,用其他方式根本无法回报法王的恩德,只有祈祷上师如法修行,才能回报上师之恩德于万一。
(五)要数量也要有质量
1、不仅仅是数量上完成,同时还要保质保量,每一项最初以菩提心摄持,最后将善根回向一切众生。
若能做到这一点,诸佛菩萨的加持会逐渐融入你的心,慢慢瓦解一切自私自利,利他心进而日益增上。
2、发心上要把握住
磕头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利益众生!
编写师兄:定解B16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100A-定解B16-002
名词解释
原文:只有把四加行或五加行修完了,合格的上师才会给你传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无上瑜伽。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中相当普遍,也是极为严密的修行次第。
生起次第
为求净治四生(胎、卵、湿、化)习气,解脱凡庸所见、所闻、所知三者之缚,现见本尊、真言、智慧(身、语、意)之本性而修习的瑜伽。
——《佛教大辞典》
圆满次第
于金刚身严守要窍,凭借有堪能性风、脉、明点,以四空现证光明,以四喜现证俱生慧的殊胜智。
—— 《藏汉佛学词典》
无上瑜伽
同无尚瑜伽。密宗共分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又译无尚瑜伽部。
——《涌莲藏真》
原文:没有这个次第的话,除了极个别利根弟子和具超越功德的上师二者因缘聚合时,仅通过上师的表示、直指或简单的法语,弟子不经地道当下便可开悟以外,普通修行人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
地道
五地十道为菩萨修证成佛中应当经历的阶段名称。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着
原文:修行时应明确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光有皈依和发心还不行,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所造的自性罪和佛制罪,一定要通过“念修金刚萨埵”得以清净;
自性罪
与佛制毫不相关,自性的意思是说诸如杀生之类,只要去做本身就属于罪业。
——《前行备忘录》
佛制罪
佛陀针对各种众生的根基,相应地制定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戒条,如果受了这些戒又去违犯的话,这就成为佛制罪。
——《入行论讲记》
原文:听说我们这里个别道友坐禅时不起任何念头,始终安住在阿赖耶上,这个没有必要。
阿赖耶
华译为藏识,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三种意义。自能藏万法种子方面来说,叫做“能藏”;自受前七识杂染法所熏所依方面来说,叫做“所藏”;自被第七识执著为我方面来说,叫做“执藏”(我爱执藏)。阿赖耶识的别名甚多,它是一切有情生命之所寄托,在一期无常中,最先来,最后去,并不随生死而消失,故又名“无没识”。为了它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故又名“一切种识”。而里面的许多种子,变异而熟,异类而熟,异时而熟,故又名“异熟识”。因它是八个识生起之首,故又名“第一识”。若从眼识算起,它在第八位,故又称为“第八识”。当人成佛时,亦不离此识,所以此识在佛位上,名“无垢识”或“第九识”(庵摩罗识)。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 编)
原文:到了一定的时候,你出入定达到任运时,走路、吃饭都可以修,就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
任运
犹言自然,任法之自运动,而不加人之造作之义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
原文:磕头的时候,可以按照《前行》中的皈依境来观想,也可如乔美仁波切所说,把自己的上师观为所顶礼的对境。
皈依境
于作四加行时,行者应观想面前有皈依境生起。所谓皈依境,即是坛城。
一般皈依境用“五聚坛城”。五聚,即指五类聚集。他们是:上师聚、佛聚、法聚、僧聚。僧聚又分为二,即小乘僧聚与大乘僧聚。如是即共成五聚。
皈依境中央的一聚为上师。
上师之前,为诸佛聚。以传承不同,所聚诸佛亦不同,有用五方佛,有用法报化三身佛等,各依己师传授为准。
上师之后为诸法聚,即经典、法器等等。
上师之右为菩萨聚;上师之左为罗汉聚。
如是五聚,因所聚皆为圣众,所以又称“圣皈依境”。
——《密宗名相》(谈锡永著)
原文:随后观想右边的树枝上,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除盖障菩萨等八大菩萨为主的大乘圣众。
八大菩萨
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金刚手),弥勒,除盖障,地藏,虚空藏。
——《大圆满深慧心髓前行念诵仪轨》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100A-定解B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