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前行广释》第130课-重点&难点&讲记脉络

学习笔记链接


百度云链接:https://pan.baidu.com/s/1gFlBS_rewChslWag78i9pQ

提取码:nhth

档案编号B06130-定解B01-012


本课重点



顶礼支


(一)求法者要随学上师行仪


1、略说

我们依止上师的目的,就是要观察上师身语意的行为,进而效仿随学。


2、详说

(1)跟上师学什么

A. 身:上师的身体调柔

B. 语:上师的语言善巧

C. 意:上师相续中有无量的大悲与智慧;有深刻的出离心;上师在度化众生时,充满了坚忍与勇敢,每一个行为又都具足善巧方便;上师在世出世间法上圆融无碍。

(2)随学之方式:模仿

“一切事情即模仿,模仿之中能生巧。”

(3)结果上:当取受上师之功德

A. 理说

自相续取受上师所拥有的一切外内密功德。

B. 喻说

这种取受也应当像泥塔小像从印模中取出来一样。

(4)特说法王传承之弟子

A. 当向法王随学慈悲与智慧

法王如意宝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B. 做到什么程度

不要做口头上的“小擦擦”,而是要从恭敬心开始,追随模仿上师的功德。


(二)小结顶礼支


1、当顶礼的理由

(1)三宝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最殊胜的对境。

(2)作为凡夫,本来就业力深重,今生也是无恶不造。

(3)身体是有漏的,在舍弃它之前,如果用它作顶礼、行善法,这是最好的利用方法了。


2、顶礼的重点

(1)方法很多

顶礼的方法也有多种多样,各个地区的顶礼方式也并无定法。

(2)重点是恭敬心

不管怎样顶礼,都是在表达内心的恭敬。


3、当舍弃不如法顶礼

不恭敬的顶礼在行为和姿态上都会表现出来:投机取巧或者摆出傲慢自居的架势应付一下的顶礼,就像交税一样勉强。


4、如法顶礼支功德

(1)教说

A.《佛说灌顶经》云:“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未终时礼拜十方诸佛。命终之人所生之处常得值佛。千劫万劫亿万劫数。重罪之殃无不得脱。”

B.《毗奈耶经》云:“他这样顶礼一次,将获得自己身下所压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量的转轮王位,然而,这还不能达到其顶礼功德的边际。”

C.《业报差别经》:“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

D. 经中说:佛陀的无见顶相,就是从恭敬顶礼应敬之上师士夫中得来的。

(2)例说

《杂宝藏经》:一长者妻子仅生前远远地顶礼了佛陀一次,以此功德,死后转生到了三十三天。


5、教诫顶礼

(1)以菩提心摄持

在发无上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持顶礼的功德肯定无法衡量。

(2)依靠团体的力量共修

A. 如果能与僧众一起共修,这个善根的力量更大。

B. 只是靠自力很难持续行善

(3)福慧双修,中道而行

世俗善根很重要,所以诵经、念咒、磕头、供养等该做的,都不要断。与此同时,有能力的也可以观观胜义空性,修修无上密法。


供养支


(一)修法


1、供养的心要清净

(1)所取

将自己实际拥有的财富,以正规、如法、清净的方式摆放整齐。

(2)所断

心应该远离、吝啬的束缚,不是为了做表面文章,同时也要毫无卖弄之心,不要到处宣扬。


2、以普贤云供而供养

(1)观想供品

A. 供什么

观想鲜花、薰香、酥油灯、香水、神馐等,以及无量殿、地方豪宅、经堂、轮王七宝、八吉祥徽、十六金刚天女等轻歌曼舞,弹奏特有的乐器,将天上地上琳琅满目的一切人天供品

B. 重点

最重要的是观想:没有这个能力,只能是真实地摆放,有什么供什么;有一定禅定或心力的人,可以尽量观想。

(2)以普贤云供的方式供养

A. 自观为普贤菩萨

观想自己的身体变成普贤菩萨。

B. 普贤云供

自己心间放射出等同于百千俱胝无量佛刹之微尘数、五颜六色的光芒,每一光端又化现出一尊与前面相同的普贤菩萨,他们每一位的心间,也都放射出与前面一样的光芒,并且光端又幻现出无数不可思议的普贤菩萨,他们每一尊也都以不可思议无量无数的供品,供养十方佛及佛子。

C. 供云咒

a. 怎么念

纳摩RA纳扎雅雅 纳摩巴嘎哇得 班匝儿萨RA抓玛儿达呢 达塔嘎达雅 阿儿哈得桑雅桑波达雅 达雅塔 嗡班贼儿班贼儿玛哈班贼儿 玛哈得匝班贼儿 玛哈波雅班贼儿 玛哈波德泽达班贼儿 玛哈波德曼卓巴桑札玛纳班贼儿 萨儿瓦嘎儿玛阿瓦RA纳波效达纳班贼儿娑哈。

b. 干什么用的

在没有等持的情况下,通过咒语加持,将供品增多了以后,也同样能实现很大的修行。

c. 有什么功德

能遣除违缘;能将供品变成无数等等。


3、念诵

尽己所能地作意幻供养,同时念诵偈文:


(二)供养的功德


1、教说

《华严经》云:“供养一一佛,悉尽未来际,心无暂疲厌,当成无上道。”


2、例说

《贤愚经》:宝天比丘在毗婆尸佛住世时是一穷人,想供养僧众,但没有宝物,于是就找来一些白色的石头,观想成金银珠宝,抛洒于空中供养僧众,并发下大誓愿。以此功德,他九十一劫中福报无量,多具财宝,衣食自然。而这一世成了最后有者,值遇释迦摩尼佛,并且出家证阿罗汉果。


(三)日常之行持


1、当重视供养

(1)自宗传统:法王在世时,四众弟子都很重视供养的修行。

(2)念供云咒供养:最好能把供云咒念熟或者背下来,在经堂里、自己的佛堂里,常常陈设一些供品,念念供云咒。


2、放心去供

(1)可以供养的物品无量无边

凡是世间界中的有主物、无主物,应有尽有的人天受用,我们都可以观想拿来作供养。自己有多大的观想能力,就幻化多少来供养。

(2)只要你能供,佛菩萨就能享用

只要自己具备供养的能力,那么诸佛菩萨肯定具有享用的能力。

(3)以幻供养与实物供养无差别

A. 二者无差别

从圆满资粮的角度来说,意幻供养与真实财物供养没有丝毫差别。

B. 为何无差别

a. 供品没有差别。

b. 所供养的对境没有差别:你心里观想的佛陀,与真实的佛陀是一样的。

c. 灭罪生福的功效也相同:因为一切本来如幻。

(4)想起来可以随时随地供

A. 只要有心,随时随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资具,或者当你亲眼看见美好的事物时,心里就可以首先观想:“供养三宝!供养根本传承上师!”

B. 见到路边涓涓流淌的清清小溪,或者遍满鲜花的一方平原等任何赏心悦意的事物,都要意念供养三宝,这样观想在不知不觉当中顺便就可以圆满资粮。


忏悔支


(一)修法


1、以四种对治力发露忏悔

痛心疾首地发露忏悔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迄今为止自己能回忆、不能回忆所造的堕罪,也就是身语意三门所造的十不善、五无间、近五无间罪 、四重罪 、八邪罪 以及掠夺三宝财物等一切罪业,痛下决心从今以后永不再犯……


2、观想净罪

观想一切罪障在自己的舌头上汇集成黑团,通过福田(皈依境)尊众的身语意放射光芒照耀,由此就像洗涤污垢一样净除了罪障。


3、念诵

(1)偈文

(2)释义

光明法身中忏悔:一切身口意三门所造的不善业,全部在光明法身中忏悔。也就是说,能忏、所忏、忏悔皆不成立,完全以三轮体空的方式摄持而忏悔。


(二)功德


1、必定清净罪业

《业报差别经》云:“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2、生起修法的境界

(1)理说:净除罪障以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任何修法的验相才能呈现,诸佛菩萨的境界也才能现前。

(2)教说:《圆觉经》云:“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销灭,佛境便现前。”


(三)教诫


1、一定要常忏悔

阿底峡尊者那么了不起的大班智达,但即使走在路上,一发现自己心生恶念了,便马上坐下来,用随身带的木制曼茶罗,供曼茶忏悔,我们凡夫更不用说了。


2、忏罪不能拖延

《涅槃经》云:“智者有二,一者不造诸恶,二者作已忏悔。”


3、不能故意多犯同忏

《百喻经》公案:一个愚人死了一个孩子,为了送去殡葬的时候能保持平衡,就亲手杀了另一个孩子,两个一起送去殡葬。

对应意义:有些人被要求忏悔时,认为反正要忏悔,不如多犯一些,然后一起忏悔,于是又破戒,并且造了更多的不善。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30-定解B09-009


本课难点


如何调伏烦恼


(一)你认识烦恼吗?


1、烦恼是错误认知的产物

基于错误感知或错误理解,就会产生烦恼。包括:

(1)本来是无常的,却视之为永恒。

(2)本来是由很多的零件和粒子组成的,却视之为完整一体。

(3)事物本来是相互依存的,却视之为各自独立的存在。

(4)事物只能短暂存在,却认为它有个坚固的“自我”。


2、烦恼的本质

在究竟意义上,烦恼的本质恰是智慧。

比如“挑剔”,有时候让人讨厌,但在有时候这样的人对细节有着一丝不苟的关注。

再比如 “嗔恨”,如果应用恰当,可以成为明镜般的智慧。


(二)为什么要调伏


1、业和烦恼是轮回之因


2、烦恼是修行中最大的障碍


(三)调伏烦恼的方法


1、声闻乘的方法

以压制、拆解与劝阻,来“舍弃”烦恼。


2、菩萨道的方法

“转化”烦恼,不必舍弃它,但也不允许随意地任其出现。

《六祖坛经》也说:“烦恼即菩提。”


3、金刚乘的方法

“了知”一切烦恼的本质,单纯地只是觉察它。

即不顺从于情绪,不对烦恼生起厌恶,也不以转化而舍弃或矫正。

密咒乘的方式是“不造作”。在无造作的境界中,只是单纯地去认知。


(四)具体如何修持


1、声闻乘

按照小乘的观点,当你生起强烈的贪心时,最好是修白骨观。静下心来去思维时,就会慢慢明白,自己特别执著的任何人,实际上只不过是一具臭皮囊,对其皮肤、肉、骨头、内脏一一剖析,值得贪恋的一点一滴也没有。最后就会领悟到,所爱之人的身体,还不如一张白纸干净,自己对其无比贪执,完全是一种颠倒执著。


2、菩萨乘

对于嗔心,《入菩萨行论》专门有一品用来对治它。

比如,当你正在发怒时,可以观察这个嗔心的颜色、形状、本体是什么样的?它是从外在的敌人身上来的,中间的虚空中来的,还是自己体内的某一处来的?它到底在哪里?这样一剖析就会发现,嗔心犹如虚空,当下便消失了。

诚如《净业障经》所言:“诸烦恼即是佛法……一切烦恼同虚空性。”


3、密乘

任何时候当贪欲或其它情绪生起时,只要“看着”它,别做任何事情——不要造作。当你注视情绪的那一刹那,它就会消失。初学者会发现情绪很快会再次出现,这不要紧,重要的是,当你开始看着自己情绪的瞬间,它们立刻就会消失。即使只消失了一瞬间,“情绪消失”的这个事实,便意味着智慧的曙光在片刻之间出现了。“了知”所指的就是认知此赤裸的觉性。


上师的一切都要模仿吗?


(一)所模仿的上师


1、找啥样的上师

一定要是具相上师,之前已经讲过上师的法相。

《四法宝鬘论》中说:“依止具相上师极关要,众多功德由彼而引生。”


2、具相上师的功德

只要如理依止具有法相与功德的上师,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劣意必定会清净无余,以上师的方便,三界可怜众生皆能远离身口意的罪业黑暗。


(二)能模仿的我


1、信心

任何一个人都没办法替代上师,谁也无法与上师相提并论。如果没有上师开示出世的妙道,我们将始终在轮回中漂泊,从而感受无量的痛苦。


2、恭敬心

《四法宝鬘论》中说:“当以极大恭敬而依止,由彼将生无量无边德”

我们当以极大的恭敬心来依止上师,由此能产生无量无边的功德。有了恭敬心,上师相续中浩如烟海般的功德才能融入自己相续,否则,表面上再虔诚,相续中充满了傲慢或不清净,上师的意传加持也不会融入自己的心海。


3、清净心

《金刚帐续》也有类似的教证,云:“未来末世时,我现凡夫相,现种种方便,上师金刚持,勿观为别体。”

意思是说,在未来的末法时代,金刚持将示现凡夫相,以种种方便来度化众生;凡夫肯定不是十全十美,肯定有贪嗔痴等烦恼过患,因此上师显现上也会有各种示现,但我们千万不要把他看作凡夫,实际上他跟金刚持如来没有任何差别。


(三)怎么模仿


1、模仿的前提

具备信心、恭敬心、清净心的弟子,依止具相上师。


2、模仿哪些方面?

如理如实地得到上师的意趣,最后自己的相续也能像上师一样具足智、悲、力的功德。


3、如何做上师的“小擦擦”?

真正的依止是用上师相续中的慈悲心和智慧充实自己,自己最后真的就像擦擦小像一样,所有的花纹跟模子一模一样的,上师相续中的大悲心、智慧和利他的力量等等自己原原本本地具足,这就是真正的依止善知识。上师的模子是什么样,“刻”出来的弟子至少有部分相似的花纹。


你愿意参加共修吗?


(一)共修的功德


1、不容易退失

上师教诫:如果参加共修,中间不容易倒下去,如果不共修,很多人刚开始时非常精进,中间无法自律,最后销声匿迹,这样的现象是很多的。这次学习,是我们多生累劫中难值难遇的机缘,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共修,否则,我担心你未来的闻思修行不一定能持续下去。


2、得巨大的功德

《俱舍论》中说:“军兵等为同一事,一切人均如作者。”三个人一起杀生,每人都得到一个人杀生的果报。同样,如有三个人共念心咒3亿遍,等同每人都获得了3亿遍的功德。由此,共修的威力可见一斑。

华智仁波切说过,意思是:共修的加持,像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样;个人行持善法的加持,就像小小的火星。所以我们集体发愿共修的功德非常大。有一种算法,比如说:我们有两万个人,大家一起一天念两万遍《心经》的话,每个人每天都可以得到两万遍《心经》的功德。这是前辈大德们异口同声公认的。


(二)你怎么还是不想共修


1、信心不够

有些人本来在佛教道场中修行得很好,参加共修、自己学习等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后来因为被魔干扰,就欺骗管理人员说要去看病或办事,结果致使自己的修学不能圆满。


2、懒惰习气

少部分人以种种借口或一点点事情就不参加共修,比如:这次头痛、下次咳嗽、再下次家里有事情、再下一次单位有事情……


3、喜欢“闭关”不见人

有些人并未生起视三界轮回如火坑的厌世出离心,只是因为性格孤僻,跟谁都合不拢,在任何团体中,总与众人格格不入,不管是亲友还是其他人,全部视为怨敌来对待,以致谁都不愿跟他接触。这种人天天“闭关”不见人,并不是出离心特别强,只不过是性格太差了,这也是放逸所导致的。


4、老得到处跑

(1)有些人认为修了加行就什么都可以了,然后离开组织,跑这个跑那个,现在很多人叫做“跑跑居士”。

(2)有些所谓的佛教徒,只是图个虚名、求个皈依证,跟这个上师跑跑,跟那个上师转转。这种“跑跑居士”不要说佛教真正的见修行果,恐怕连一部论典的传承也没有从头到尾真正圆满过。

(3)有些佛教跑跑居士,听也听不到什么法,学也学不到什么法,每天只是做一点供养,最后供品也完了,供养的钱也没有了,精力也没有了,然后跟金刚道友吵架,返回去借一点钱后就又开始到各个地方去,又一边吵架,一边供养,一边不好好学法。


不能理解“意幻供养”怎么破?


(一)见解


1、远离吝啬、愚痴,以信心如法供养


2、意幻供养是心性如意宝的现相,因此更为超胜。


3、意幻供养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吗?

“意幻供养”是佛经中的记载。

(1)佛在《善巧方便经》中说:“真正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以慧心摄取十方所有的鲜花、花鬘、妙香、涂香、山河大地等无主之物,供养诸佛,有无量功德。”

可见,释迦牟尼佛在大乘佛经中也这样亲口宣说过。

(2)《宝云经》中,佛告诉诸位眷属:“善男子,应以三千世界所有花果等无主物之供品,于昼夜六时中,在十方诸佛菩萨前意幻供养三次,此举具有无量功德,应回向于一切众生。”


(二)你离真正的意幻供养,可能只差一个证悟

对真正证悟的瑜伽士而言,真实供养和意幻供养二者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外境不存在实质,所以意幻供养与实物供养没有两样,只要自己有观想的能力,诸佛菩萨就有取受的能力。


(三)没有证悟也不影响

不过佛陀并没有说,意幻供养必须要获得一地菩萨的等持。

只要发心清净,通过心里观想所有的供品全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我们同样会得到福德,得到资粮,意幻供养的功德,跟我们真实供养的功德没有什么差别。


忏悔拖延症


(一)你是否中了“规模效应”的招?

规模效应——生产10件产品与100件产品所需要的生产准备时间、各生产环节间的转换时间是一样的,因此一次生产的产品越多,分摊到每件产品上的准备时间和转换时间越少,单位生产效率越高。


这个按道理告诉我们,应尽量集中处理性质相同的事务性工作,如一次性处理具有相同性质的所有文件,一次性打完所有的沟通电话,一次购齐所需的生活用品,一次性做完所有家务、还有一次性忏悔……


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工作的熟练程度,又能通过批量作业减少准备工作和中间环节占用的时间,从而达到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但是这种应用于忏悔罪障方面,是十分危险的。


(二)攒一堆不好么?


1、你的记性真好

由于没有及时忏悔而事后忘记忏悔的事你确定没发生过?犹如弘一大师那样的大德,发现了错处,以教理对照,都及时忏悔。我们还得瑟什么!


2、不是吓唬你

以前造的恶业如果没有及时忏悔,因缘具足的时候痛苦就一定会出现在我们身上:

(1)为了亲友生起强烈的嫉妒心,这种罪业相当可怕,假如没有及时忏悔,很可能会转生在旁生当中。

(2)如果造了非常严重的恶业,不要说来世会感受果报,甚至即生中就会感受舌根糜烂等现报。


3、忏悔是有时间限制的

对于密宗的十四条根本戒,如果犯了支分戒,通过会供等方式都有清净的机会;但犯了根本戒后,如果没有及时忏悔,超过一定的时间就无法清净。


续部中说,犯了密乘根本戒后要立即忏悔,最好不要让罪业过夜,如果过了一天、一月、一年、两年……时间拖得越长,罪业越难以清净,超过三年就再也没办法清净了。


《誓言庄严续》中说:“如果弟子和金刚上师发生了矛盾,在三年内可以忏悔,罪业有清净的机会。如果超过三年还没有忏悔,就根本没有清净的机会了。即使在上师面前忏悔,上师也不能接受忏悔,否则师徒都会下金刚地狱,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


法王如意宝说,文革期间藏地有些人批判上师、诽谤上师,文革后这些人很想忏悔,可是因为超过了忏悔的时间,所以即生中再也不可能清净罪业了。


4、士用果你应该学过

比如,现在造的罪业,如果不忏悔,它时时刻刻都会增长,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这叫士用果。


士用果的“士”是士夫的意思,士夫就是有力量的人;“用”就是作用。一个有力量的人拿了一些物品,从此处挪到彼处。因为他是很有力量的,所以就像士夫的作用一样,业因也会辗转的增长广大,它力量很大,不断的增长,有这种作用,叫做士用果。


就如同把钱存在银行里,存的时间越长,利息越高一样,我们造了恶业之后,倘若没以忏悔来尽快对治,那么随着时间流逝,成熟的果报将与日俱增,痛苦会世世代代辗转蔓延。


参考资料:《宗萨仁波切:关于烦恼、抑郁、孤独》《佛教消除烦恼的理论与方法》、《藏传净土法》《“五加行”开示及<开显解脱道>传讲》《四法宝鬘》略义、《2010年极乐共修开示:往生的重要性》《现观庄严论》《二规教言论》《修莲师法遣除违缘》《维摩诘经》《莲师的修法》《入行论讲记》《前行备忘录》《慧光云聚》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30-定解B09-006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前行广释》第130课讲记脉络

文章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