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1版
一
无常第七修法——思维猛力希求而修无常
死亡来临时唯一所依处只有正法。
正说:行住坐卧、所想所思中,方方面面都要处在无常的观念中。
反说:如果无常观没有生起,修行只能是表面化,相续中不能产生正法的功德。
(一)分析仅仅修死亡还不够
1、凡夫见
(1)凡夫人都知道我必定会死,并进一步通过无常的第六个引导文认知死期不定。虽然想到我不会长寿,也知道死期不定,但是如果没有把这个观念引入到正法中,只修行死亡是不够的。
古人说:杞人忧天,诚惶诚恐的担心天会塌下来,自己会死掉,却没有以正法摄持。
(2)凡夫人也会了知死期不定,在五浊恶世中,有劫浊、烦恼浊、寿命浊的时候,人们会引发无常观念,只是在一种恐慌中,但是不知道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不知道唯一的依祜处就是正法。
2、大德教言
华智仁波切:唯一有利的一定要修持正法。
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用了很多的比喻:只有正法才是我们的祜主,才是我们的依处,是洲岛、是友军、是光明、是灯盏。
3、佛法观点
(1)在建立死期不定、一定会死的正见前提下,我们更需要在身体健康、各方面非常圆满的时候,修持唯一对临终有益的正法。
(2)要了知眷属再多,死后一个也带不走;地位再高,在临死的时候起不到任何作用。
(3)我们要恒时不离正知正念。
4、对比时代
我们现在处于末法时代的修行和古代的修行有一定的差别。古时因宿世因缘的殊胜,一旦趋入佛教的修行基本都是非常地精进,而且恒时不离正知正念。
5、对比高僧
看高僧大德的传记,无论是汉地的禅宗大德,还是藏地的格鲁、萨迦各派大德们,他们的修持令我们深感惭愧,在他们一生的修持中从未离开过正知正念,唯一心向正法。
正说:由此我们应追随古代的高僧大德,唯有正法才是我们的依祜,是灯盏、是光明。
反说:一个人相续中没有善法是最可怜的,并非如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死如灯灭”,而是随着自己的善恶业力感召六道轮回。如果说我们没有把暇满难得的宝贵人身用在正法上,没有修持正法,也不了知死后是转入善趣还是堕入恶趣。
6、修行者角度
(1)作为大乘修持者,死亡无常一定要观修到量,相续中要引发定解,修持对死亡有益的正法。
(2)《前行备忘录》中,阿琼堪布讲到修持正法的三种人——
小士道:为获得人天善趣而修持;
中士道:声闻缘觉小乘根基者,为了脱离三界而获得自己的解脱;
大士道:以菩提心摄持,为利益天边无尽的众生,自他获得解脱利益。依靠显密正法修持。远道的因乘修持或近道的金刚乘乃至于捷径光明大圆满的修持。
在一生中尽量保持恒时不离正知正念,修持与自己有缘的正法,极为关键。
(二)深刻认知轮回琐事没有恒常
正说:通过观修对轮回没有精华实义的法处于厌离心中,督促自己从现在开始用自己全部的精力修持解脱正法。
反说:没有认识轮回无常的本性而耽执于工作、家庭等琐事中,不可能趋入修行中。
1、身心暂时组合本来就是无常,没有精华实义,不要把假合的身体执着为“我”。
2、公案:深山中有一个塔,塔里有个房间经常闹鬼,寺庙里的人谁也不敢住。一天来了一位挂单的僧人,寺庙里的人告诉他只有这个闹鬼的房间可以住,但建议不要住。僧人说:我有持戒修行的功德,小鬼怕什么呢? 他住下后,到了傍晚又来了一位要挂单的僧人,塔主人还是告诉他最好不要住在闹鬼的房间。这位僧人回应说:我有持戒修行的功德,不怕。当他敲门时,之前来的挂单僧人,在天色已晚之际听到敲门声,以为“鬼”来了,于是就顶住门不让“鬼”进来。而屋外的拼命敲门僧人被挡在外面,以为闹“鬼”。于是,两人互以为对方是“鬼”而打斗一夜。待天明才认出原来两个人是同学。被常住师父们大笑,他们也非常地惭愧。
启示:龙猛菩萨用这样形象的比喻说明,我们的身心五蕴没有一个我的存在,凡夫因为不了知而产生我执,再再地斗争等,以此不要说修行成佛,乃至于善趣都不可得。
3、要智慧观察我是否存在
没有通过智慧观察会认为有一个“我”在生活,在工作。但是经智慧观察,到底四肢是我,还是五蕴是我?会引发身体的组合没有一个我,是假合的定解。
既然没有“我”,又有什么必要再再为了“我”,为了一些轮回中的琐事,产生贪心、斗争等等。明白这个道理就要趋入到正法中不断地观无常。
二
从行住坐卧的威仪不断观无常(十一个方面)
(一)行路无常
1、粗大角度观察
五浊恶世中,表面上看上去非常坚固的所行道路,无论是步行在小路上,还是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都是无常的本性。当一场暴雨袭来,川藏高速路况非常不好经常塌方,这些都是无常的显现。
2、细微角度观察
刹那生灭。
3、正解
(1)无论行走或坐车都应安住于正法中,安住于般若空性中,以正知正念摄持,举手投足都要如理如法。
(2)教证:《般若摄颂》中云:“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乱。”
(3)《来果禅师自行录》中述,在朝拜五台山的过程中,一举手一投足都是在参话头,如果丢失了正知正念,当他迈出了这一步,也要退回来以正念摄持,然后于正知正念中重新走,古代的修行者没有参杂丝毫的虚伪之处,安住于所修持的修法中而行持。
(4)我们在行走道路中了知无常。要猛力希求而修无常,不敢懈怠。
(二)居所无常
1、娑婆世界器世界的环境也是无常的本性,没有必要为了所居而耽执,再豪华的别墅和房屋,不值得花费那么大的财力精力。也没有必要把这个世界极端的看成极不清净,所接触的人也成为妖魔鬼怪,在一种极端的心态中,对于修行极有损害。
2、现相:起心动念的世界是无常迁变的本性,认识到就要进一步依靠一转二转三转法义而修持,无所贪执。
3、实相:尤其是三转中宣说我们这个器情世界的究竟实相就是清净刹土。在这样观修中,心也要切入到正法修行中,要两方面结合,不能偏离。不能杞人忧天的消极悲观。
4、纠谬:不是把五浊恶世观为不清净的刹土,要认为是安乐刹土。有些人因为前世修行布施的因缘,即生中没有感受太多的痛苦。认为这就是净土,这也不是我们所观修的方法。
5、修要:要区分实相和现象的差别
现象中轮涅差别要互不混杂的了知。
实相中轮涅是平等的,我们可以把所处观为清净刹土,并非把不清净观为清净。
(三)饮食无常
1、死缘极其多、活缘极其少。饮食受用等等表面是滋养我们的肉身,但是饮食搭配不当,比如烹调不当,反而成为死的因缘。
2、所以修行人对饮食没有必要太过耽执,通过一些素食等清净的食物来滋养身体,让自己的身体健康能够趋入到禅定的修行中,真正的美食是禅悦美食。
3、很多大德的传记中以禅悦为食而苦修,非常感人。
4、修行人闻思和修行不能脱离,在一天的修行中尽量给自己规定时间享受禅悦美食,不要让自己完全耽执在世间的饮食中。
(四)睡眠无常
1、修行人太过耽执睡眠,死后会转生喜欢黑暗而不喜欢光明的旁生,比如蜈蚣、蠹虫等。
2、为什么不能获得修行的验相?
主要是精进不到量,经常在散乱中,有些人在睡眠中。
3、公案:《法句譬喻经》中讲:以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特别懈怠,每天应供饱食后就回到自己的禅房睡觉,贪图身体的快意舒适,不修持无常,懈怠度日。佛陀看到他7日内会死亡,悲悯他,怕他因此堕入地狱,就呵斥他:你马上就要死了,要这样睡眠懈怠中度过此生吗?佛告诉他:“在过去维卫佛时,你曾经出家修行,那时也是因为懈怠,命终之后堕落为喜欢在黑暗中的虫类,五万年做蜈蚣、五万年做螺蚌之虫、五万年做蠹虫。且喜欢睡觉,每一百年醒来一次,如今,你终于受完了罪报,生而为人,得以出家修行。为何还要重蹈覆辙,贪着睡眠?”比丘听后,汗毛竖起,此后精进修行而获得阿罗汉果。
4、反说:如果不了知睡眠是无常,以睡眠保养自己,迷乱中死亡后会堕入喜欢黑暗的恶趣中,不得解脱。
5、正说:保持中道,一天6小时睡眠,即使是有睡眠,临睡前通过上师瑜伽、光明观等。观佛陀、观上师,尽量在迷乱中修光明瑜伽。
(五)珍宝财富无常
1、修行人可以依赖如意宝一般的财富就是圣者七财。
2、世间人的财富是无常的本性,即便是积财也会被盗贼、国王、水灾、火灾等吞噬。
相续中具足信心、持戒、多闻、布施、知惭有愧、智慧财宝,不论是国王,还是四大灾难,都无法夺走圣者七财。
在临终时,即便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与你为敌,其他都不是你的依怙,唯有修持正法才是真正的祜主、友军、光明、灯盏。
(六)亲友无常
1、从整个轮回中看,今世的亲朋有可能是前世的怨敌。
2、最开始亲密无间,但一语不合,很小的事情没有达成共识,就会反目成仇。
● 栖身静处,激发出离
1)一定发愿:有能力有自在条件的时候,即生中栖身静处,激发出离心,独行无伴,也要趋入到修行中,要有禅悦为食的境界,相续中对亲朋好友的念想也应该断除。
2)例说:《法句譬喻经》中云:佛陀讲法时,有一个比丘非常的精进,佛陀了知他的心态,指导他到一个寂静的山谷修数息观,那里有很多鬼怪、非人。比丘具有修行猛力的心,但毕竟没有获得证悟,山谷中只有他一人,当山谷中传来鬼怪的声音,他就非常地害怕,开始想念自己的家人。佛陀了知后便去度化他,佛陀告诉他要坚定修行的心态。有一天来了一头野象王非常悠闲地躺在树下,遍知的佛陀了知这头野象王有500多小象的眷属,眷属贪爱的心非常难缠,野象王远离了它们获得了独处的安乐,感到很自在欢喜。于是,佛陀善巧方便教诫比丘:“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不与愚偕乐戒学行,奚用伴为,独善无忧,如空野象。”旁生都知道眷属是牵绊,带来痛苦,而希求寂静。你作为一个修行人已经发了出离心,想要获得解脱,怎么能在寂静的山林中还要纠缠世间的眷属呢?
3)修行人应了知亲朋近邻也是无常的本性,与之相处会再再产生轮回的心,不一定能引发出离心,应栖身静处而远离世间亲朋好友。
4)修行同伴非常重要,同行道友共同趋入到修行解脱道中,大众熏修希胜进也是非常好。
(七)名利地位无常
高即必堕,如顶生王获得再高的地位和三十三天分班座,最终因为一念不善心而堕入娑婆世界中。
观修无常对修行起到真实的作用,
明代的一元禅师说过:“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出头难。”真正的故乡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即人的生命就是呼吸之间,有限的光阴就要趋入到正法修行中,今生错过再趋入修行将非常之难。
(八)辨析言谈话语是无常
1、反说:即生没有智慧眼目,对语业没有正确的认知,不知道语言造业的本质,对业因果也没有正确的认识,言语不负责任,不了知言语无常,也不了知祸从口出,一旦话语造成恶语、绮语、妄语,比如通过网络系统谤法、谤高僧大德等等,不想造堕入地狱的业,却没有管住自己的嘴,必定会成为即生或来世堕入恶趣的因,对生生世世带来损害。值得我们非常注意。
2、修行人角度:作为佛教徒应了知佛教中各宗派都是圆融的,大小乘以及显密都是圆融的。没有正知正念的摄持,口无遮拦,没有什么不敢说,也没有什么不敢做,通过语言或文笔造业也是极为恐怖的。
修行人应观清净心,督促自己多言让他人产生出离心、菩提心的正法,自己相续中能产生善法功德持咒、诵经,要善加摄持自己的话语。
3、大德教诫: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教诫要断除六种错误之心:
1)对亲朋好友热情,
2)对上师道友不热情;
3)口口声声说一些无聊的话;
4)平时不念诵也不持咒;
5)不求正法;
6)希求世间八法。
4、反正劝教
反:一个人不把宝贵的世间用于修持正法,诵经持咒,反而散乱说散心杂话,持咒念经一小时就觉得非常累,但是在散心杂话中熬夜也不觉得累,这是一种颠倒。
正:要明白善恶因果的利害关系,并非言谈话语对自己的人生无利无害,应行使有功德之事,舍弃对自己今生来世造成损害的事情。
(九)信心、出离心无常
1、相续中的断证功德在没有获得见道以上圣者功德的时候,作为凡夫人修行,即便表面上生起了一些信心和出离心,但这些功德也是无常。
2、窍决
(1)为誓言得以稳固,比如密乘誓言,要再再地祈祷上师三宝而精进修行。
(2)了知信心、出离心功德无常,在闻思修的同时要祈祷上师三宝。
五浊恶世中,一些内外的违缘层出不穷,靠我们的自力是难以抵抗的,就要再再地祈祷上师、莲花生大师、度母等,依靠外力强力的加持,内外因缘让自己的誓言得以稳固,修行才能圆满。
(十)想法妄念无常
现在的人寻思分别念特别重,关键要具备贤善人格。
滚博上师说:如果无常法修得好,在自相续中生起定解,即使三皈依的言辞也是特别甚深的法。反之,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定解,即使是高深密金刚法,也不会在相续中产生甚深的受益。
(十一)验相证悟无常
1、我们应希求果位的验相,道位验相都是无常的本性,汉地《楞严经》中讲五十种阴魔,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突破五蕴障碍的时候,会出现很多内外在的验相,对这些验相,佛陀告诫我们对好的验相不要执着。如果执着就成为内外魔障。
2、暂时修到位的验相要了知它是无常的本性,只不过是在趋达果位时的暂时一种验相,要希求达到法界净地果位的验相。
3、《前行备忘录》阿琼堪布在宣说大士道的修持中,强调尤其要通过光明大圆满的道修持对死亡有益的清净法。过程中要以两个铁钩一样的誓言来坚固:
第一、我要抱有宁死也要修持了脱生死,达到本来坚地的法要;
第二、不舍此誓言。了知人生无常,在相续中要再再地发愿达到这个法性境地。
4、凡夫的习性对相续中出现贪嗔痴的过失不容易发觉,但是一旦修法过程中产生一点见佛、见光、见花的验相时,马上产生执着心,到处宣扬,要扭转这样的凡夫习气,尽量为成就究竟果位的验相如是修行。没有达到法界境地果位的时候,形象上的念经或修持风脉明点,不能从根本上斩断生死。
5、来果禅师开示录中讲过,通过参禅参话头等可以斩断轮回的根本,有口无心的念佛诵经是不能了脱生死的,通过参话头“念佛是谁?”达到法界境地认识心的本性,才能斩断轮回的根本,获得无死的根本。
三
修持无常的功德
(一)通过修无常可以获得寂灭法,无常法是真正的解脱之门。
(二)很多修行者的发心义无反顾,家庭财产地位都可以舍弃而趋入修行,信心稳固更重要,做到死而无憾。
(三)修行人在即生之中修持正法的快乐是世间人所不能,虽然是清贫寡欲的生活,这种快乐心安理得,修法的功德是最大的快乐。
(四)了知无常本性而修持任何法都会非常得力,无论是念佛参禅,还是修大圆满、大手印等甚深法,种种的法都会非常精进地观修。
在家人所处环境等因素,不太容易引发无常观,尽量给自己创造比较好的观修无常的环境,通过上师的教言和引述的公案,了知无常观的殊胜性,产生兴趣和意乐,比较容易趋入修行中。
第二次法师辅导——加行教材2014版
1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殊胜性
(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殊胜的论典,其中讲了很多修行的关要。里面有非常详尽的教诲能指导我们真实地成为学习佛法的修行者,是让我们的心成为殊胜修行者的指南。
(2)在世间得到一个人身很难得,如果没有真实的佛菩萨的教言,凭我们自己的智慧和业力,想要找到解脱之路绝无可能,所以这种引导对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2
轮回的两范畴要打破
(1)轮回两范畴:一是要看破对今生的执著,第二看破对后世的执著。
(2)佛陀出世真实目标:佛陀出世,针对不同有情的根基会讲很多,人天乘也是其中一部分,但是佛陀绝不是为此而出世,这只是附带讲的,佛陀出世是为了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
(3)真佛子的目标:对于我们修学者来讲,不仅要了知今生中所有的世间八法没有实际意义,同时要了知耽著后世的安乐对出离轮回也没有真实的利益。只有看破今生后世整个轮回的假象并愿意从中出离,才是真实的佛弟子要做到的。真正要成为一个佛弟子,主要的方向目标还是解脱。
3
临终时唯有正法有利
(1)在临终时或者死亡之后,对我们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
(2)正法能够多大程度的在临终时或死亡后利益我们,必须要看临终的时候积累了多少深厚的善根,修了多少正法。临终时获得正法的多少和能够利益的程度,完全依靠于没有死亡之前投入的时间以及修行正法时的质量。
(3)发自内心觉得而不浮于表面而是有质量地去闻思修行。发菩提心、观修或者闻思的时候,都应该认真地去落实,平时认真地调伏烦恼、守持戒律,因为这些都是临终时有用的。
4
生活中如何无常转为道用
(1)一方面是安住所了知的无常。
(2)一方面在无常的基础上了知如何修法。
(3)无常修好了,就不会落到沮丧的心态中。因为学会转为道用后会让心乐于对正法精进,痛苦、忧伤等负面情绪就不会产生。
5
修习无常之法
(1)身心的暂时组合就是无常的,为此不要将假合的身体执著为“我”
① 身心就是五蕴,色蕴是身体,色法的自性。受想行识,是心法、心王或心所。
② 身心的组合是暂时的、无常的,最终要分开。或者说在组合的时候,也在变化。身心五蕴,本身就是很多法和合而成的,所以我们不要把身体执著为我。
(2)所行的道路是无常的,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般若摄颂》中云:“唯看一木轭,行走心不乱。”
① 所行的道路,走路本身是无常的,我们一举手一投足就要如理如法地走。要借助身语的行为,来调伏心!主要是让我们保持正知正念,有的时候我们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说明心很乱。身体和语言越不注意,就说明心越不专注。有时候是用心来约束我们的身语,有时候是用身语来约束我们的心。眼根不东张西望、耳根不东听西听,能辅助我们调心。所以身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调好了身语就调好了。
② 只走路没东看西看,有利于观察自己,把自己安住在正念当中,安住在某种禅定的状态中,这也是训练正念的方法。在《净行品》当中,走路也有一种观想,比如抬脚的时候,愿一切众生都能够离开轮回;下脚的时候,愿我能入轮回度化众生等等。
(3)身居的处所是无常的,应当将它观想为净土
① 无论你执不执著,处所都是无常的。
② 把住所观修为净土,我在净土当中就可以把我观想为本尊,这样你的方方面面都已相应了清净观,相应于非常殊胜的清净见解。
(4)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
① 一方面所吃所喝的东西是刹那生灭的,另一方面能够吃东西喝水的我们也是无常的。
② 既然饮食都是无常的,我们就要放弃对它的执著。即使享用也应该在一种无常的思想中去享用。
③ 观无常之后把饮食转为道用。第一个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就像净行品中所讲的一样,用庸俗的饮食来做净观,发清净的愿,愿一切众生能够享用禅定食,禅定也是一种殊胜的食物。还有一个意思是说,饮食是无常的,我们不要耽著饮食,应该经常修禅定为食。在吃饭的时候,发愿一切众生能够享用禅定食。总而言之,要安住在正念或者修法中。
(5)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应当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
① 不知道睡下去还有没有起来的机会,所以睡眠也是无常的。
② 把迷乱修成光明境界,这种修法高,我们现在没办法去把迷乱的梦转为道用,在睡觉之前可以观想作意,比如说《修心七要》中说观想呼吸,通过施受法的方式来入眠。吸气的时候观想一切众生的罪恶和痛苦我来代受;呼气的时候把善根回向,愿一切众生能够得到利益,通过这样的方式安住在正念和菩提心中,所以这也是对治迷乱的方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观想释迦牟尼佛,佛像放出白色的光明,沐浴在光明中睡觉这也是一种正念。前行后面修上师瑜伽,睡觉的时候要把上师观在心间,专注在上师的智慧和身相中入眠,这个也是类似于对治的方法。
(6)富有的珍宝是无常的,应当依靠圣者七财
① 要有一个智慧懂得去驾驭它,而不是被它驾驭。如果没有能力去驾驭的话,还是尽量放下对钱财过多的耽执。
② 外在的钱财是无常的,不要过于耽著。珍宝的财和圣者七财,一个是世间财,一个是圣者财。所以我们应当依靠圣者七财。
(7)亲朋近邻是无常的,应当栖身静处激发出离
① 一般世间人对亲朋好友有着永远不要分开的分别念和执著而牺牲掉很多修行的时间或者没有办法真心诚意地去修持解脱道。
② 所以我们不要耽著。应当栖身静处激发出离。
(8)名誉地位是无常的,应当恒常身居低位
① 名誉、地位是无常的。我们应该恒常身居低位,不要过度地去追求名誉地位。
② 若通过福德和因缘获得的名誉地位对众生、对佛法有利,那就让其发挥作用。若没有这个因缘,也不用刻意的去想尽一切办法,尤其是通过伤害众生的方法去获得这些。
(9)言谈话语是无常的,应当督促自己念咒、诵经
① 言谈话语其本性也是无常的,不要耽著无意义的言谈话语。
② 应当督促自己经常念咒、诵经等等。
(10)信心出离也是无常的,应当为誓言得以稳固而精进
① 凡夫人的修行还不稳固,由于某种因缘触动,对某个法或者是上师生起信心。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情绪一波动或者由于某种因缘导致信心减弱,乃至于最后完全退失的也有。
② 我们的信心和出离心是无常的,为了信心和出离心乃至于菩提心等等都得以稳固而精进。
(11)想法妄念通通是无常的,应当具备贤善的人格
① 想法、分别念妄念都是无常的不可靠的
② 所以我们要具备贤善的人格。其中一个就是稳重。
(12)验相证悟是无常的,务必要至达法界尽地
法界尽地是果方面的一种验相,相当于最高的证悟,没有达到之前,这方面的验相都是无常的不要耽著。
6
《俱舍论》中能够滋养我们的大种的几种因
(1)饮食:如果我们身上的色法的大种不滋养的话,就会变坏,力量减弱,身体就会生病而死去了。所以说饮食是可以滋养身体的大种的一种方式。
(2)晒太阳和经常洗澡也是对我们的身体的大种有滋养的作用。
(3)还有就是睡眠,欲界的众生不睡眠的话会没精神,身体会越来越弱。
(4)禅定食也是一种滋养的方式,相当于一种食物,大种要依靠这个而生存,因为禅定的力量比较大。
7
圣者七财两种定义
(1)第一可以理解成圣者已经拥有的,圣者七财就是信、戒、闻、舍、惭、愧、慧。
圣者拥有的【信心】是相应实相的,所以不会退转;
【戒律】,圣者的相续中有无漏戒;
【闻】是指闻法的功德;
【舍】是布施的功德;
【惭愧】自己觉得非常羞愧叫惭;在别人面前对于自己做的恶事觉得不好意思,这个叫愧;对自己叫惭,对他人叫愧。
【慧】,就是智慧,不管是世俗智还是胜义智,这些叫作圣者七财。
(2)第二是指凡夫修持相应这些圣者功德的因,这种修法叫作圣者七财。
所以我们尽量的要让自己具足:信、戒、闻、舍、惭、愧、慧。如果具足这些,就是修行靠近圣者的因。
8
为什么法界境界就无需修行
(1)因为已经修行圆满。换句话说,不需要刻意修行始终都安住在这种状态中,因此也没什么真实可修的。
有这些境界和理念,的确不需要刻意地打坐、修行,不修也不会散乱,永久安住在这种状态当中修行很自在。
(2)还有一种修行就是不需要勤作的修行,的确内心当中非常有把握,所以说不需要刻意去做。
9
修行自在的状态来自什么?
来自于早期无常的体验之后不断修行的果。所以如果早期我们无常修的很稳固,在无常的基础引导之下于行、住、坐、卧中都能以正法摄持,最后就一定能得到这样的状态。
达到状态之后就不需要刻意去观无常,还没有达到这个状态就需要修行。
10
无等塔波仁波切的教诲
(1)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农夫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2)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11
世间出世间人观待无常
(1)佛弟子观修了无常之后,会很积极地去改变,第一接受死亡无常,第二是知道在死亡到来之前一定要做准备。
(2)世间人认为佛弟子消极,有无常因果的观点也很消极,其实世间人明明死亡无常要很快到来,死后只有善法最有用,却等待死亡和堕恶趣而不做任何的准备,这才是真正的消极。
(3)修无常是让我们的心积极向上、改变命运非常好的一种方法。
12
世尊赞评观修无常:“多修无常,已供诸佛;多修无常,得佛安慰;多修无常,得佛授记;多修无常,得佛加持。
(1)多修无常,已供诸佛
① 佛陀赞叹无常,多修无常相当于供养诸佛,是法供养。
② 让佛欢喜的三种供养中法供养最殊胜。
③ 多修无常意味着在道上正确地行走,是在靠近实相和解脱,是对佛最殊胜的供养。
(2)多修无常,得佛安慰
① 修了无常就会得到佛的安慰,佛陀会说善哉善哉修得好。
② 修了无常之后心就会转变,能够打破四颠倒,通过无常引发一系列好的连锁反应。
③ 菩提道上所有的连锁反应,都是从无常来的。
(3)多修无常,得佛加持
修无常之后会精进勤奋并经常观修正法,这就是得到佛陀加持的因。
(4)如众迹中,象迹为最,佛教之中,所有修行,观修无常,堪为之最
① 象迹为最:所有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最好。
象迹最胜一方面是它的形状好看圆满;另一方面是说大象有种本能总是可以避开危险的地方,如果我们跟着大象的脚印走是不会遇到很多危险的。
② 堪为之最:佛教所有的修行中观修无常是最殊胜的,并不是说无常的修法超过了菩提心和空性或者大圆满。只从某个层次来讲,无常的修法是最殊胜的,超过了其它所有观修的方法,比如数息观、不净观等等。无常修法的力量很大,是靠近实相的一种观修方式,从这个高度来讲它是最好的。后面所有的修行都以无常为基础,缺了它不行。无常是最殊胜的一种前行,修好了无常后面的法都好修,没修好无常,后面的法根本修不成。
11
《毗奈耶经》中说:“对我眷属中如妙瓶般的舍利子及目犍连等百名比丘供斋供物,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更胜。”
(1)诠释教证
【妙瓶】是如意瓶,它里面的东西源源不断,妙瓶里面如果是珍宝,相当于聚宝盆一样,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性。舍利子目犍连的功德也是源源不断的出生,作为众生的福田,供养他也可以源源不断的产生福德。
【不如刹那念有为法无常为胜】不如一刹那之间观想万法无常,这是很殊胜的。
(2)供斋与修无常
供斋可以得到福报,修无常则直接随顺解脱。供斋之后可以得到很多的受用,在这个基础上有可能成为世间的受用,如果以无常心摄持则有可能成为解脱的因。但是无常本身就是世俗实相,是随顺于解脱道的,所以刹那之间念无常很容易。观无常功德大,最根本之处在于对修持解脱道引发胜智功德的利益非常巨大。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定解B28
审核师兄:定解B07
档案编号B0238-定解B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