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一个"看人过失"的问题

《格言宝藏论》中说过:“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 。”

广钦老和尚说:‘参学是在参自心,参我们的烦恼心、烦闷心、对人善恶是非的分别心,参我们对一切的境界不起分别,不起烦恼,得无烦恼心、无罣碍心,是心参。’老和尚继续说:‘一心念佛,最重要的要能忍辱,什么事情不顺眼,就把耳朵关起来,眼睛闭起来,装着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对人要和颜悦色,再怎么说,修行就是忍辱这两个字。’

‘不要嫌别人这点不好,那点不好,不是别人不好,是自己的无明业感在作祟,没有智慧,不能越过。’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老和尚又继续说:‘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着心,行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恼,别人不好,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们拿来起烦恼,那就是自己的愚痴。这样,不论事情是好是坏,能保持这个心不动,便是忍辱。能够冲破这一关,以后无论什么事就比较不会起烦恼,这点切要好好学,好好磨炼,如此业障自然消除,身体自然也好起来。’

‘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光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无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恶人它也照,好、坏是别人的事,我们总要平等慈悲,若是与人计较,则自身也是半斤八两。’

‘佛法是圆的,是可以权宜变通的,并不是有棱有角的,总是要宽怀大度,自身立场没有过失,别人要怎样,那是别人的作为了,与己无关。修行就是在训练我们做人和做事的态度。


应该是自己的境界低,不能理解无法认同这样的境界,

没事造谣说别人过失确实不对;

但是对于一个事证确凿的恶人,难道也不能去提醒不知情的人要小心防范吗?

比如:一个赌徒,为了赌,可以好话说尽,坏事做绝,知道有这样的人,提醒邻居,小心防范,这也是说人过失吧?
但是如果知道而不说,装着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哪天它把邻居给害了,这算什么?算邻居自己的业障吗?

我真不明白这些,有时甚至认为这样的消极思想不利于世界和平,也可能是我自己业障重吧?

不知各位对此有没有什么看法可以研究一下?

介绍人兼搬运工

*** 不加好友, 限期分享, 有缘者得 ***

@city778 这个问题末学是这样想的,我们可以提醒别人,但是也尽量不要说别人的过失,因为说别人过失,自己就造下了口业。
另一方面来看,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都可以成佛,所以,我们对一切众生要观清净心。这个人因为烦恼深重而染上了赌博的恶习,我们要怪的话就应该怪他相续中的烦恼,而不是责怪这个人。如果我们不能直接利益他,那我们也应该为他念些经咒,回向给他,祈祷三宝加持,希望他早日与佛法结上缘,改掉赌博的恶习,回归正常生活,获得最终的解脱。
以上是末学的一点看法,如有说的不如理的地方,真诚忏悔~

就是这个"提醒",到底怎么界定"讲过失",昨天看二规教言论,里头说道:"不辨是非并不代表境界高,而是人格太差"

又如,许多社会事件,比如:工厂排有毒废物污染环境,有人发现并公告周知,让大家意识到存在危险,而导致工厂被整治,这个也应该算讲他人过失吧?但是如同那个赌徒的案例,若因为佛教教言说不能讲过失,佛教徒就装着没听到、没看到,睁一眼、闭一眼,把一切都推给业力,我觉得这样也不对,业力是在因缘俱足的前提下发挥作用成果报,有人举报,进而制止这些损害,不也是一种因缘?而这因缘能改变果报

因此很迷茫,书上写的看了更迷茫,前后矛盾

而且佛陀说过,欢迎质疑,不赞成盲目相信

因此我个人认为,还是要依利他心,怎么做能利益众生,减轻损害就怎么做,放弃那些消极的说法,因为地球只有一个,众生气息相关,总要有人当坏人拯救世界

介绍人兼搬运工

*** 不加好友, 限期分享, 有缘者得 ***

这个事情并不非常简单的,面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情,在说与不说之间,还存在有,说有不同的说的方式,不说也有其他方法。需要运用智慧,善加观察。具体怎么观察,我推荐《饶益有情九观察》,慈师的慧灯之光系列里有讲解过。

谢谢!!

看了这篇很长的文章,核心观点应该是:利益众生;量力而为

佛法如果用不到生活中,只能是空话,文字,死了也带不走,反而徒增束缚,自寻烦恼

只有融入生活,才能产生实际利益,自利利他

介绍人兼搬运工

*** 不加好友, 限期分享, 有缘者得 ***

看到您贴的老和尚的开示,感觉老和尚在说怎样破除我执,以此为目的,如何在日常交往中取舍。而您举的例子,比如赌徒骗人,工厂排污,其实并不难取舍,因为对错非常明确。可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很难笃定这个人【一定】是赌徒,他【一定】是要骗人,我揭穿他【一定】是在做好事,反而常常因为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徒造恶业。所以ss才会引用佛陀的话说,唯有如佛陀一般的,才能完全了知他人的相续,要我们对他人一概观清净心,不可说人过失。
可能很多初学者,如末学一般的,对别人的言行动机没有什么辨别力,对自己包装过的自以为是也没有什么辨别力,再对因果没有足够的畏惧心。如果不先把不可说人过失这一条牢牢刻在脑袋里,继续轻率评判他人,那结果只能是自利利他两头落空。因此末学觉得,大德们说不要看不要管,是对初学者的应机教导。随顺而行,生活中处处有对治我执的机会。无视提醒,就很容易被我执骗过了,以很好听的名义继续壮大它,背离修行的初衷。这不是要让我们自私自利,而是对初学者的一种保护吧。

谢谢各位热心解答,

为利众生,该讲则讲,当作则做,讲一次不听就算了,如果因为顾虑这个那个不讲而讲让人掉坑,可能会是终生遗憾

佛法是让人解除束缚,而不是层层加码,没困难制造困难,令人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我文化水平低,书读的也不多,属于低端人口,但是我们这个群体,虽然智力不高,但有许多人很仗义,自私的人很少,大家都是为了有口饭吃,明白合作才能生存下去,看到这些佛教的说法觉得很背离社会现实,所以上来请教各位究竟如何理解, 感谢 感谢

介绍人兼搬运工

*** 不加好友, 限期分享, 有缘者得 ***

一切取决于发心,如果是为了别人不上这位赌徒的当,而作善意的提醒,这对于大众和赌徒都是有利的。但有可能您的这个行为已经介入到其中的因果网中,有指责他方过失也是有可能的。但不能因为我要承担过失的因果报应而不去这样做。为利他众的菩提心,是大乘佛子需要具备的,需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担当。佛陀在因地为救五百商人而杀短矛黑人的公案就与此相似。
而以上老和尚的开示是对初学者的保护出发的。这也是老和尚的菩提心的显发,是从规范初学者的行善止恶的行为入手。
对于初学者,发心还比较微弱,处处还会有强大的我执心。而随着修行不断的深入,对于菩提心的教法会逐渐掌握,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显发。您对此类显现会有不同的发心和行持的标准了。而此时您将可任自游舞。
末学学的不好,而只是纸上谈兵,满嘴空话,如有不如理,不如法的,末学忏悔,也请诸位师兄指正。感恩大家。

《三戒论》中说:“如果以慈爱心引发,那么无论任何行为都对自他今生有利,并成为来世究竟安乐之因,所以应当以权巧方便而接受。”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也有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但做事的过程中要有智慧,否则也会以好心办坏事。
《了凡四训》:“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辞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乡来,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国的人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卫着泰山,众星环绕着北斗星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骂吕公。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仆人说:”这个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计较。“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才懊悔地讲:”若是当时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惩罚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轻轻放过他;哪知道,反而养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恶性。他以为就算是骂宰相,也没什么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一个例子。
也有存了恶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个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穷人大白天在市场上抢米;这个大富人家,便告到县官那里;县官偏偏又不受理这个案子,穷人因此胆子更大,愈加放肆横行了。于是这个大富人家就私底下把抢米的人捉起来关,出他的丑,那些抢米的人,怕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来,不再抢了。若不是因为这样,市面上几乎大乱了。所以善是正,恶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例子。这是存心虽正,结果变成偏,只可称做正中的偏;不过也有存恶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这是存心虽是偏,结果反成正,只可称做偏中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