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真有资格就不会跑到网上公开求密法、求人泄密。就冲你们这群人的行为,也能看出来没一个有资格的。
pages:account/posts, 圆无
2118年油管上有,是Siddhartha's Intent Art发的一个五分钟的黑白短片,没有声音。如果不方便科学上网我可以剧透一下:一个人向六个人展示东西:1)他拿了一张左右向后折叠的纸,纸上竖着写着12 13 14,之后他把纸展开,13 的左边是 A,右边是 C,再把纸上下向后折叠,这时纸上横着写的是A B C;2)六个人当中的一个人依次向他递了三根木棍和一个圆形有孔木盘,他把木棍插到木盘上以后组装成了一个三腿的桌子,上面摆上了圆白菜、西红柿、茄子,他把蔬菜拿下去后,又接过了三根木棍,其中两根木棍竖着插在桌上,第三根木棍横着插在了两根竖着的木棍上边,组装成了一把椅子,他坐了上去。全片结束。
网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IEXKLPk60
@KENTchang
《忆佛:关于十六世噶玛巴的记忆》下载链接(可用迅雷、英语配音和采访,无字幕)
magnet:?xt=urn:btih:9272e30995be582e9f2648ee16d95062cca0a4e3&dn=Recalling+a+Buddha%3A+Memories+of+HH+Karmapa+XVI+%282006%29&tr=udp%3A%2F%2Ftracker.leechers-paradise.org%3A6969&tr=udp%3A%2F%2Fzer0day.ch%3A1337&tr=udp%3A%2F%2Fopen.demonii.com%3A1337&tr=udp%3A%2F%2Ftracker.coppersurfer.tk%3A6969&tr=udp%3A%2F%2Fexodus.desync.com%3A6969
@KENTchang
《幸福经济学》下载链接(可用迅雷)
magnet:?xt=urn:btih:ebc57492f33a04da5fab6d61f6840f0694a71e62
@heruka 自己没长手吗?什么都要人给你找,别人和你一样怕麻烦,指使别人上瘾了,你给多少钱让人给你找着找那的?
@heruka
另外散见于弘一大师各个律学著作中的大意说:威仪戒中的性罪,如故杀畜生、故妄语等戒,仍须守持,此是最易受人讥嫌的,如饮酒、非时食,以及关系尼女诸戒等,皆应持之,其余则可随力而为。
这在圣严法师的很多律学文章,如《戒律学纲要》中,都引用过。
其他的观点,藕益大师在《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中将中国历代祖师持律分为三种:
@heruka
《律学概要 南山律苑随讲别录》
问:戒相繁多,具持非易。值兹末法,最低持戒者,以何而为标准?
答:《律藏五百结集法》云:佛涅槃后,诸阿罗汉集法之时,阿难白大迦叶言:“我亲从佛闻,忆持佛语:‘自今已去,为诸比丘,舍杂碎戒。’”当时阿难愁悲忘失,未问何者是杂碎戒,制限莫定。询诸比丘,言各不同。迦叶乃命仍依佛世旧制,而具学之,不复弃舍。
当今之时,末法钝根,人畏其繁,具持非易,幸有舍微细戒遗教犹可依行。制限多寡,人各随力。且约最低标准而言:止持之中,四叶、十三僧残、二不定法,悉应精持。作持之中,结僧界、受戒、忏罪、说戒、安居、自恣等,亦易行耳。
@heruka 别的书上引用的应该也是《教诲甘露明点》当中的说法吧,反正是出自于法王如意宝。如果是汉传佛教的,弘一大师的说法是:出家人能守好初篇四根本和二篇十三条这些最重的戒,以及100个防止讥嫌的恶作罪,就可以算作清净。
《三戒论》中说:“如果以慈爱心引发,那么无论任何行为都对自他今生有利,并成为来世究竟安乐之因,所以应当以权巧方便而接受。”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也有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但做事的过程中要有智慧,否则也会以好心办坏事。
《了凡四训》:“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辞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乡来,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国的人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卫着泰山,众星环绕着北斗星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骂吕公。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仆人说:”这个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计较。“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才懊悔地讲:”若是当时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惩罚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轻轻放过他;哪知道,反而养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恶性。他以为就算是骂宰相,也没什么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一个例子。
也有存了恶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个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穷人大白天在市场上抢米;这个大富人家,便告到县官那里;县官偏偏又不受理这个案子,穷人因此胆子更大,愈加放肆横行了。于是这个大富人家就私底下把抢米的人捉起来关,出他的丑,那些抢米的人,怕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来,不再抢了。若不是因为这样,市面上几乎大乱了。所以善是正,恶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例子。这是存心虽正,结果变成偏,只可称做正中的偏;不过也有存恶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这是存心虽是偏,结果反成正,只可称做偏中的正。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看他是什么身份,是什么原因呆在家里。
如果他只是一个居士,单纯想在父母的家里“修行”,有父母愿意养他,既然是要“修行”,那么有地方住,有口饭吃,有能御寒的衣服,就足矣,生活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是突如其来的大额开销需要支付还是要提高生活品质?如果是后者就出去赚钱,如你所说,这是他的本分。而且他是修行人,你也是修行人,又不是什么殊胜对境,凭什么要对他作所谓的”供养“?如果是因为家里突然有人重病等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有人发心帮衬着点儿,也可以,就当水滴筹了。
如果他是个出家人,那就要看他要钱拿来干嘛,假如他是为了照顾生病的父母需要有大笔开销,或者要弘法利生等等,那么没有收入,不去赚钱,向人化缘也可理解;如果只是想要提高生活品质,或者单纯只是想攒点儿钱,建议他找个庙去领单资,或者给人做佛事赚点钱。